9月29日,光明日报融媒体成果发布暨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融媒体按中央顶层设计应运而生,是传统媒体对接互联网思维下的一盘大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抗战纪念阅兵报道等重大报道战役中,光明日报“融媒体采编发平台”就火力全开。新闻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推广,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
放眼当下,很多看似“你中有我”的媒体融合,溢出的却是本末颠倒的违和。综艺娱乐被追捧,就大力押宝;图片故事被热议,就全情投入。渐渐地,受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融媒体产品中发现满眼同质化的刷屏,有些都找不到原创者的出处。此种语境下,融媒体的品牌感和影响力是一地鸡毛;“英雄不问出处”的内容倾轧里,忠实受众和品牌客户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内容建设的被边缘化,这引起业界的思考。
“以权威内容+分众传播,践行‘三贴近’。”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对于融媒体内容建设有如此点题。内容、渠道和技术是融媒体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但要走远走好,则需确定融媒体产品中内容建设的紧扣主线。好比要扣好“第一粒扣子”,主线不对,再好的渠道和技术也是南辕北辙。
默多克曾将最新最好的iPad页面渲染呈现技术用于新闻客户端“The Daily”,以惨败告终。这说明,技术并非决定媒介产品的生死要素,至少在现阶段不是。再看光明日报生产的系列融媒体内容产品:在中宣部指导下举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已经成为全国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标杆性活动;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举办的“新常态?光明论”系列访谈,都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陆先高说过,“产品的传播价值决定传播力,这一部分,内容是根本。”正是注重内容建设,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才使得融媒体产品有了差异化的层次感。以权威内容作为燃料,传播力、凝聚力、成长性的设计逻辑才能达到燃点,继而推动融媒体火箭升空。今天,中国社科网和光明日报融媒体签约,合作推出“学术卡片”;光明云媒3.0版和海信、创维和高德等公司签约,并以融媒体业务的形式推送到超过1亿的家庭用户的电视屏幕上;光明都市传媒也已在江苏正式亮屏开播。试想,这些传播力成果的背后,正是光明日报融媒体“可读、可信、可用”的权威内容来打底,从而促成强强联合的“联姻”。
有人会问,海量、快速、多样化的传播维度下,靠面向知识界、文化界群体之理念融合,会不会吸引力不足?这是只见钱币一面的狭隘。内容建设并不是让融媒体单一地自缚手脚,而是以你的核心价值产品为拳头,其他诸如社区、新闻等都要一并俱全。阅读体验、注重互动、舆论热点,一个都不能少。毕竟,受众都是“吃五谷杂粮的”,但主食一定要明确。在“老二必死”的互联网世界中,这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