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帖披露重庆有两名80后干部,其中一人17岁当上公务员。当事人称自己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不是公务员,所谓“局长”也只是正科级职务。他表示,“在职大学”是因其学历来自于函授、自考。他还回应称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后台。(2月14日《成都晚报》、《重庆商报》)
坦白说,现在来讲,“80后公务员”并不是一个扎眼的词。三十而立,现在的80后不在已经完成了“而立”,就是正在通往“而立”的路上。这个世界是50后、60后的,也是70后、80后的,归根结底,还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的。用几零后来论断某一时段出生的人是否合适去做公务员,显然有失公允。
我们很坦然,但现实往往很扎手。17岁当上公务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刺伤了公众的神经:17岁就当公务员,一个仅有职业中专的学历是如何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现在研究生、博士生都难上获得这样的就业机会,何谈学历公平?现在他是正科级,还将拟任的中共重庆市永川区纪委预防腐败室主任,属副处级职务,除了一场所谓的“三考”之外,他是怎么完成跳级式上跃的?他有没有让人信服的政绩?他的工作能力如何?整体素质如何?这些东西,公众都不得而知。
因为升迁太快,“官二代”“权二代”之说难免不胫而走。将之进行人肉搜索,质疑其父母的身份以及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与裙带网络,也就不在话下了。人家也进行了回应,父母二人都是农民。这当然没有说服力,除了父母之外,所有的血缘、地缘、人缘、学缘都应该值得怀疑。甚至可以说,他“爷爷的爷爷”以及他的“亲娘四舅奶奶”都应该被质疑。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讲究“队伍年轻化”,提拔重用一部分80后,也是中央允许并鼓励的用人政策,先前泰安出现的“80后美女任副局级”事件,也并没有被调查出什么可疑之处。那么,问题就来了,公众为何要按着17岁公务员不放呢?公众到底在质疑什么?
质疑的不是17岁公务员,而是当下行政体制的用人程序。事实证明,无论泰安出现的“80后美女任副局级”,还是“29岁市长”,公众和网友都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他们就是宗族荫亲的关系,但是,当下政府体制的用人程序,却在公众与网友面前失去了起码的公信力。政府用人的标准是什么?考核的标准是什么?考核提拔之前,有没有进行公示?公示之后,对于反馈意见有没有及时处理?如果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程程序正义的认可,则质疑之声必然汹涌而来。即便是乒坛皇后邓亚萍在拿到剑桥博士学位后升任正处级干部,都有被质疑的习惯,何况一个小小的正科级官员?
信息不对称,是公众习惯性质疑政府用人体制的根本原因。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公务员。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在《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中指出,“政府用人,若全无标准,人事奔竞,偏枯偏荣,种种病象,将指不胜屈。”一个是公开透明的问题,一个是有没有标准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力,则任意一个80后官员,乃至以后的90后官员,都将陷入到被质疑的舆论旋涡中去。
质疑17岁公务员,是公众监督力量的增长,是公民力量的壮大。这将对我国政府的用人程序、用人制度形成倒逼,倒逼其向公开、透明、阳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