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意味着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经费等教学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因为,只有所有孩子都有了相对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才有实现的基础。
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已经到来。尽管这两年间我们感受到国家教育投入方面的努力,但是,日益盛行的“超级中学”之风——这个简单的事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的庄严许诺,正面临着落空的尴尬。
超级中学,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它们坐落在城市,享受着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资和设备,进而凭借晕轮效应和先发优势,垄断一个地区甚至全省的优秀生源。形成的现实是,一个超级中学的学生数目动辄以万计。
超级中学的形成当然并不是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一个万余人的庞大中学,学校的集团化、连锁化,并不比一个数百人的学校更有利于学生的教育。扩张冲动的实质,往往是通过“尖子生”组成“强化班”来提高升学率,并通过向更多的普通学生收取巨额的择校费来谋取利益。
理想中的教育公平,应该如同一个健康的人体,他的肢体应该是匀称的,血液把充足的营养送达周身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但超级中学的存在,却如同一个营养的劫取者,它以局部肥大的代价,换取了四肢的萎缩和苍白。
令人忧虑的是,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而地方政府,往往从升学率的角度出发,不是制止而是纵容这种行为,超级中学正成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绩工程,它还同时鼓励了唯升学率论、忽视素质教育的不正之风。
在商业领域,对企业有《反垄断法》可以进行审查,对超级中学的扩张,其实也可以引进类似的监督制度;或者如果我们改进对地方政府教育政绩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相信此风并非不可遏制。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政策,不是制度,而是行动的决心。
《纲要》曾经引发我们的激动,它不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已经习惯于许愿,习惯于描绘美好的蓝图,但是,如何真正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似乎还不是朝夕之间的事。
超级中学的存在,如同一个营养的劫取者,它以局部肥大的代价,换取了四肢的萎缩和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