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的“安全网”,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社保体系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体现了一种平等、共享、可预期、有底线的“全民福利”,对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公平正义,实现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有重大意义。统一社保体系,需要耐心和妥协,更需要国家下决心加大投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普遍提高社保水平,最终化解矛盾、普惠于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8月3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对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今后社保卡可作为普通银行卡使用。同时,社保卡将采用统一标准,全国通用,社保号码与身份证号码相同。
小小一张社保卡,事关几亿、十几亿人的大民生。因为未来终有一天,我们每个人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的缴费、报销、领取等等,都得通过这张卡片来实现。人保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社保卡持卡者已达1.45亿人,预计年底前将突破1.9亿人。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今后5年“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如果说,我国正在加速勾勒一个覆盖全民、相互衔接的“兜底式”社保网络,那么“本届政府任内基本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都是其中最基础性、标志性的粗线条。
对老百姓而言,社保卡升级,好处当然不是“兜里又多了张银行卡”,只从加载金融功能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项工作是片面的。对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会不会成为一干银行大赚手续费的契机,有关部门应该作出说明,让公众放心。但我们相信,“社会保障全国一卡通”对中国人的意义,大大超越了今天围绕它的争论,超越了“工本费”、“手续费”所能涵盖的利益宽度。虽然社保“资格”和“关系”联网尚需时日,但有些人不切实际地对此说三道四、泼冷水是不负责任的。
视社保卡升级为一大进步,是因为这张卡片的“全国通用”,意味着支持全国人口流动和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技术环境已经成形。下一步要期待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从政策层面结束现在这种“地方割据”的利益格局,让卡能随人走,社保待遇也能随人走,从根儿上把异地看病、养老的障碍扫清。
社保卡升级,为的是社保制度升级,体系统一是第一位的,卡片统一是第二位的。从建立伊始至今,我国的社保制度一直带着划地而治、各自为政的烙印,不同省份间,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市间都不能“互认”,转续手续也相当繁琐,这既损害了成千上万“迁徙者”的切身利益,也打击了国人对社会保障的整体信心,反复在长三角、珠三角涌动的外来务工人员“退保潮”就是最好证明。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社保问题上坚持“各唱各的调”,利益摆不平是根本原因。经济发达程度不一、缴费标准差别过大、资金支付压力不等,让各地所能提供、所愿提供的社保待遇水平悬殊,实现社保待遇“通存通兑”存在巨大现实阻力,比实现社保卡申办、制作、样式的统一困难得多、复杂得多。要填平沟壑、消除隔阂、减少矛盾,需要耐心和妥协,比如养老保险全国转续新政,就是在认可养老保险单位缴费一部分留在转出地的前提下施行的,但更需要国家下决心加大社保投入,显著提高社保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最大程度平衡和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减少民众在“对接”过程中的损失,普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的“安全网”,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社保体系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外来务工人员绝不是惟一的受益者。多年来,中国人的福利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身份分割都很严重。多重分割及其所带来的不公平的保障水平差距不仅牵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拖慢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心态。似乎亿万奔走于城乡之间、流动于城与城之间的人们,要不是挣大钱的老板,又没找到一份“体制内”的工作,那就一律是“打工的”——一种既不稳定、又没有太高地位和太多保障的身份,这种心态深切影响着很多人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而一个统一的社保体系,恰恰体现了一种平等、共享、可预期、有底线的“全民福利”,虽然“基本”,却对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公平正义,实现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有重大意义。
从统一社保体系的具体工作着手,一步一步解决今天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比笼统地呼唤体制改革来得更实际。我们可以试想,随着人人成为社保框架下的居民、劳动者、纳税人,“农民工”、“打工仔”等称谓终将成为历史;随着社保体系一体化,原本附着在户口上的权益跟福利慢慢剥离,社保将成为一种替代性的人口管理手段,保证人口的有序流动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随着社保覆盖面逐步扩大、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竭力储蓄以自我保障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可能会有所改变……
改善民生凝聚着国家意志和全民企盼,新时期的民生问题,在“温饱”之上,更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保卡“全国漫游”值得欣喜,我们也期待以此为起点,完善社保体系、普惠于民的步子能够迈得更快一些、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