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建立长效机制禁止有害APP进校园”,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卸载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
【综合分析】
校外辅导一直是广受家长们青睐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家长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提升孩子的成绩、学习能力。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节节攀升,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融入到教育行业中,催生了一批学习类App。
但由于行业缺乏监管,导致出现各类负面现象。2017年8月,学习类软件涉黄的新闻就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同行之间互相抹黑、登陆对方软件发色情内容的指责也首次让教育类App的乱象浮出水面。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在2018年护苗行动中,首次专门提出了严格整治教育类App的要求。2018年10月,根据媒体报道和举报线索,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开展学习类App专项整治工作,着重处理传播低俗色情内容问题。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通知》对教育类App的监管已然升级,从内容到准入门槛,再到收费和学生数据隐私保护,以及管理主体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应对有害APP的侵扰,各地、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逐渐建立使用管理上的长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将进入校园的各类APP纳入监管视野范围,不仅可以祛除有害APP带来的侵扰,还能为净化校园APP带来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各部门还应做好监管工作,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APP黑名单,全员一同努力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让绿色健康安全的APP发挥作用,让有害APP无踪可循。
【相关问题】
一是缺乏长效管理机制。1、日常监管工作不到位。2、对有害APP的清理与规范力度不够。3、不良APP举报与投诉平台设置不到位。
二是学校未建立备案审查制度。1、对于各类APP有效自查把关力度不够,对于校园APP内容链接、应用功能审查不到位。2、学校推荐APP缺乏家校沟通。3、学校监管责任不明确。
三是家长未及时履行监护职责。1、家长与学校沟通不到位。2、家长日常对孩子使用APP的情况监督不够。3、对于有害APP并没有及时举报。
【相关对策】
一是建立完整的监管、审查、监护链条。1、在准入阶段,监管部门应对在线教育类网站、软件等的开发和推广设置门槛;在运营阶段,监管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监管,严查违法违规行为,例如面向社会定时公布相关白名单、黑名单等。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明确监管责任和办法,切实保障进入校园的App安全健康、科学适宜。3、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4、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长效规范,及时清理查处有害APP,学习类APP进行监管时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查APP中的内容。5、畅通投诉举报渠道。6、严格查处学校、教师违规推销有害、与教学无关的App的行为。
二是学校合理引进学习APP进校园。1、学校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2、学校在推荐学生使用APP时,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审议、同意,让家长知晓学生使用APP的情况,并告诉家长应该履行的监护责任。3、明确校方监管责任和办法,提升学校责任意识,履行教育关怀和社会责任。
三是家长履行好日常监护职责。1、家长加强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近况。2、家长在学生使用APP时,要切实尽到监护责任,及时查看APP的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APP的习惯。3、对于有害APP的情况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权威论述】
从政府服务的角度出发,在保护好学生和家长的同时,也要保护教育类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杨念鲁
政策对不经过学校这道门的在线教育产品影响较小,对以教育App进校园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影响较大,只有真正合规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中信证券教育行业研究员 冯重光
【高频金句】
1、在线教育行业“挣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提升产品质量、赢得用户口碑,教育类App才能实现更大发展。
2、企业寻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毒害祖国的未来是原则,更是底线。
3、将学习类APP统一纳入监管视野,不仅可以清除一些不合规范的APP,而且可以释放出正确的导向作用。
4、逐步建立起学习类APP使用管理长效规范,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及时亮剑和科学前瞻,也不能视一切新技术为“洪水猛兽”。
5、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浪潮,积极引入学习类APP是好事,但也要防止好事变坏事。
【案例拓展】
法国
从2018年9月开始,法国全面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在校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法案适用于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日本
已有3家大企业发售面向儿童的新手机,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可以掌握孩子的所在位置。父母甚至还可以随时监测孩子的手机画面,一旦超出事先设定的行动范围还会自动发短信让父母知道。
【时评文章】
禁止有害APP进校园须建立长效机制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卸载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
此次下发的《通知》,明确了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对进校园的APP的审查与监管责任。而要让学生免遭有害APP的侵蚀,还需要加强对违法违规APP的整顿、查处,以及要求父母尽到监护职责,以此建立完整的监管、审查、监护链条,形成使用健康APP的长效机制。
被舆论质疑的APP进校园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毒”;二是“泛滥”;三是“无监护”。“有毒”指有的APP本身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其背后的问题是,有关部门对APP开发、运营商监管不力;“泛滥”是指APP名目繁多、鱼龙混杂,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为名大举进入校园,学生下载使用的APP很多,其背后的问题是,学校给各类APP进校园开绿灯,没有严格审查APP的内容,有的学校还和APP运营商存在利益输送关系;“无监护”是指学生在使用APP时,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学校也不查看APP更新,有的APP运营商盯着这一漏洞,用低俗内容引诱学生在使用学习APP时花钱玩游戏,学生表面上在用APP学习,实际却在APP上玩游戏。
针对以上问题,不是对APP一刀切,全部禁止进校园,而需要建立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这次下发的《通知》也明确,要逐步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作用。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监管机制、审查机制、监护机制。
监管学习类APP的难点在于,有的学习类APP名义上是学习,但实质是游戏,以绕过对游戏经营的监管。因为教育培训和游戏运营的监管主体是不同的,因此,要严查以学习为名实为游戏的APP,要区分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适度地玩益智游戏与以学习为由头、主体是游戏的差别。这就需要在对学习类APP进行监管时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查APP中的内容。
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选择使用APP,而不是不管有无实际用处,都用使用APP来显示教育信息化,这才能避免校园APP过多过滥。《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该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对APP所能发挥的教育、管理作用进行专业论证。这其实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实行教育为本的管理和评价,完全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不是盲目的一哄而上,也非一声令下的一刀切。
这次《通知》主要针对如何禁止有害APP进校园,强调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的责任,而家长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在推荐学生使用APP时,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审议、同意,让家长知晓学生使用APP的情况,并告诉家长应该履行的监护责任;二是家长在学生使用APP时,要切实尽到监护责任,及时查看APP的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APP的习惯。(作者:蒋理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