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一个被光环缠绕的人群。可事实上他们活得并不自在。相比其他群体,他们比其他职业人受到更多的严格目光审视,可腐败、滥权的话题从来就没离开过他们。手握公权力的他们,面对更复杂的责任和压力,心理问题却被忽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公务员是,也确实是社会上最有保障的一个群体,但是调查显示,20.4%的公务员呈抑郁状态。
一则调查令人吃惊
517人接受检查 20%呈抑郁状态
去年,吉林省健康教育所和吉林大学共同对我省517名在职公务人员进行了健康研究。结果显示,这517名在职公务人员中,54.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表现,其中有7%的人呈现出焦虑状态,20.4%的人呈现出抑郁状态。
调查表明,517名在职公务人员中,12.2%的人出现情绪衰竭,38.6%的人存在职业效能降低。这样的工作状态不影响工作效能是不可能的。
有关专家分析,在对这个群体数字的观察中,50岁以上年龄组的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程度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龄组。“可能是由于50岁以上公务人员感觉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能够从容地面对工作,心态逐渐平和,能够有效控制情绪,从而与同事的关系比较融洽。处于中青年时期的公务人员,可能就要进一步追求自我实现,面对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期望较大,一旦工作受挫,会感受到更大的挫败感,更容易产生倦怠现象。”
焦虑状态可能与繁忙的工作加上频繁的应酬,或是不被重视和理解有关,他们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灰色心理”。
一个趋势挡不住
公务员会越来越“辛苦”
一方面是公务员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社会对公务员要求的标准却越来越高。国家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已经明确,方向锁定完善公务员考核、奖惩、辞退、问责等制度。
以长春为例,早在2008年,长春市即开始对党员干部进行八小时以外生活纳入监督。其中,长春市朝阳区率先在各社区统一设立《党员干部社区登记卡》、《为群众排忧解难服务卡》、《廉洁自律情况反馈卡》,对社区及住辖区党员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和“家庭圈”进行监督管理。
其中,《廉洁自律情况反馈卡》,社区将收集群众对家住辖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作风建设情况,随时向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每年末,都要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生活作风、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为民志愿服务等情况形成综合报告,并评定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记入《廉洁自律情况反馈卡》,送达党员干部所在单位,作为组织考核评价党员干部的参考。不断加码的要求和约束,让公务员越来越不轻松。
一则消息很振奋
我省已开始关注公务员心理健康
2008年,长春市委、市政府根据长春市心理卫生工作结合“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决定开展以“解市民心锁,促和谐长春”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帮助活动。
此次活动历时半年时间,主要针对长春市心理高危群体及个人,其中包括信访接待人员、市长电话接待人员、刑警狱警等。很多人事后反馈:很及时、很受益。
[典型案例]
机关干部的家暴背后没提上处级变成暴虐丈夫
2011年5月2日,一个生机盎然的假日。可家住宽城区的张校生的家里一点不太平。张校生暴怒之下,把妻子打倒在地。妻子吴敏哭着,可是无济于事,持续了10多分钟的殴打后,吴敏的身上、面部都是伤。
5日,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吴敏眼眶仍然淤青。提起自己挨打的原因,吴敏说,丈夫在长春某机关工作,因为一年前的一次晋升处级未果后,心情便一天天变坏。
“原来他脾气非常好,后来回家总发脾气,儿子就成了他的出气筒!”孩子一次被爸爸骂得离家出走多日,险些出事。后来吴敏把儿子送到姥姥家上学。半年前,张校生有一次喝多了酒,回家开始跟她动起手。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越打越凶。半年多里,吴敏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挨打了。
5月8日,在记者帮助下,吴敏说服丈夫来到长春某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王医生给他做了多项测试。
王医生判定,张校生已经发展成抑郁症。由于张校生工作受阻,心情抑郁,又没有积极调整,在单位上下级关系恶化,加之他性格内向,久而久之从抑郁状态演变成抑郁症。
公务员,这个在世人眼里优越、光鲜,要比社会其他群体要幸福,他们怎么会有心理问题?有研究称,目前国内1/3公务员有心理健康问题, 78%有问题也不找医生。这就提示着一个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由于种种原因,公务员队伍中确有相当多数量的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已“久症成疾”。
分析>>
部分公务员心理健康不如百姓
2009年,吉林省健康教育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一项国家公务人员健康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调查。对我省公务人员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引起国内广泛关注。课题负责人李海波的结论是“公务人员心理健康亟待关注!”而随后的国内另一份相关调查进一步阐述:县、乡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尚在老百姓之下;市、区“官员”心理健康水平也仅仅相当于社会一般人群。
王局长的秘密
当上局长就没高兴过
与上面张校生情况有所不同。2010年,经过7年的“努力和煎熬”(王实语),2009年王实终于如愿以偿,被任命为吉林某局的局长。可是他后来一直也没快乐过。局长的位置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如今实现了,为什么不高兴,他自己都不清楚。
如今工作没有热情,回家闷闷不乐,近来他还出现了腰酸背痛的、头部疼痛等症状,可去了几次医院检查都说没病。在众星捧月的局长的位置上,他没有勇气把自己的苦闷说给任何人。
心理医生替他分析心理症结。很多年来,王实靠的是“与天斗、与人斗”,靠激情生活,现在终于实现了理想,周围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需要小心的,需要克制的,现在都无需“用心良苦”;另外,按年龄王实认为自己再无晋升希望,所以突然对手没了,奋斗目标没了,出现了职业倦怠和抑郁状态。
分析
角色定位没搞清
会直接影响身体
心理医生给王实开方:“你是角色定位出了问题,心理的问题波及到了身体。”医生建议他重新寻找工作、生活中的乐趣,重新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多与过去平级和下级的同事沟通,淡化局长位置,消除距离感。要增加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争取帮助和理解,就会走出职业倦怠期。
小白的痛苦
我好像选错职业了
小白在大学时是学生会主席,可考上了公务员后,领导似乎并不欣赏他。这让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宏图大志有些受挫。“自己前途都看不到曙光,如何成就父母之官?”小白开始怀疑自己当初选择做公务员了。
让他痛苦的还有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自己专业不搭边的工作。小白透露,他们机关里有因工作压力太大而患上抑郁症的。“当然不是所有公务员都感到压力大,也不是所有压力大的人都得抑郁症。要看岗位,还要看你的坐机关的心理素质是否够强大。”
记者走访了五六家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这些机构证实,公务员心理问题呈上升态势,严重的才来接受治疗,而更多的人选择任其发展。
分析
没有积极心态就会发展成心理疾病
长春一直关注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心理医师李博解释,公务员属于特殊群体,他们要承受来自于体制、机制、工作任务、社会期望、自身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并被要求不断地提高业务技能和学习新知识。应对这些状况,如果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就会导致心理问题,严重的发展成心理疾病。而据他观察,有心理问题的公务员中,九成以上选择克制和忍受,往往是越忍越重。李海波调查发现,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明显高出普通人。
(文中涉及的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