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南京吆喝、南京话双口相声、南京话顺口溜接龙……昨天是南京征集南京话发音人首日报名,记者在现场看到,报名点全然成了一场小型汇演,前来抖包袱亮绝活的可都是南京方言的高手。不过与老年组报名处老南京们的热情相比,年轻组报名点却显得门庭冷落,一个上午却只有两个人报名。据了解,截止昨天下午3点,“南京话发音人”项目老年组共有32人报名,青年组4人报名;南京普通话发音人项目共21人报名。
报名首日5大特点
南京语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昨天上午的报名工作有这样的5个特点:
1.此次活动认同度高,南京市民参与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2.市民关注度高,参与度广。前来报名的既有70岁的老人,也有90后的学生。青年人来的少可能和节后上班上学有关;
3.几乎“南京城区”涵盖的九区都有人报名,其中好几对夫妻是一起来报名的;
4.报名者中大多是认真对照了条件来报名的。在报名现场工作人员也会做一些交流以确认是否符合条件,整个上午报名期间只有一名报名者是因嗓音沙哑而被婉拒的;
5.报名者行业广泛,文化程度较高。来自中国移动公司的蒋先生从小到大都在南京读书工作,还获得了东南大学的硕士学位,面对这样的活动也充满了热情。
看这些“南京话大腕”的PK
南京白局传人徐春华:“再嘟一下”啥意思?把东西再煮一煮
为了能早点报到名,作为南京白局传人的徐春华老师早上6点就起了床。“听说报名地方不好找,我特地提前出门,没想到还是3号!”对于此次报名,徐春华老师特别重视,不仅精心化了妆,出门时还特地带上了自己的“身份证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
据了解,生于1942年的徐春华出生在南京,现在家住蓝旗街附近,爱人也是地道的南京人。徐春华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是说着老南京话长大的,但是老南京话也在变化之中。在她看来,这次活动需要留存的应该还是富含南京历史文化味道的老南京话。“我从小就在城南长大,建邺、秦淮、白下这一块新街口以南地区应该算以前的老城南区,这一地区是老南京人比较密集的地方,说的南京话也相对比较地道。”
“最早的白局就是云锦工人们两三句两三句说出来的。那时候,老城南地区是云锦机房的密集地,那里的老南京也最多,因此白局里留存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南京方言,而其中有一些现在都已经不使用了。比如说过去女人结婚以后剪成短发,老南京就称妇女为‘二道毛’;比如说把东西再煮一煮,老南京说‘再嘟一下’;比如说把衣服简单洗一洗,老南京说‘软不禁洗洗’,这些话很多是有音没字的,如果再不记录,恐怕就要没人能懂了。”徐春华表示。
南京吆喝第一人刘奎龙:“难为你哦”啥意思?南京话的“谢谢你”
“哎哟,刘老斯(老师)来了嘛。”随着现场一些老南京的感叹,记者定睛一看,原来是“南京吆喝第一人”刘奎龙出现在了报名现场。“来迟了来迟了,送小孙女进馆”,经他解释大家才明白“进馆”原来是南京话“上学”的意思。在众人的鼓动下,刘奎龙一登场就现场亮了一嗓子最有代表性的南京吆喝:“坏衣裳、破片、烂棉花拿来卖、废铜烂锡拿来卖,玻璃洋瓶拿来卖。”
“南京吆喝是最有老南京韵味的,是用原生态的南京腔来表现。”刘奎龙对记者说,虽然南京话听起来土,但有不少文化韵味在里面的。“比如‘谢谢你’,南京人说‘难为你哦。’其实是带着谦和尊敬之意的。”作为从事南京白话、南京评书艺术的民间艺人,刘奎龙不仅在各地表演传承南京文化,在自己家也不忘普及。今年刚上小学的孙女就是他的“培养对象”。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每当刘老师说一两句孙女没听过的“老南京”时,孩子就会立刻发问:“爷爷,什么叫‘落地’啊?”原来“落地”是“哪里”的意思。
相声搭档陈宗霞和徐树宝:“壳几头儿”啥意思?原来是“膝盖”
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几沓密密麻麻的材料,今年63岁的陈宗霞可是有备而来,和她一起出现在报名现场的还有她的相声搭档徐树宝。据介绍,南京话讲相声就是南京白话。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原来,1959年南京举行文艺汇演,其中很多南京艺人搞南京创作。那时候相声要求用普通话说,而南京人的普通话还不过关,于是就创造了用南京话说相声的新形式。因为那时候南京人喜欢把聊天说成“刮白”,为了区别普通话相声,于是有人就把南京话说相声用“南京白话”来形容,从此便有了南京白话。“南京白话和南京白局的差别是南京白话是只说不唱,南京白局则有说有唱,这两种都是使用南京话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发音上两者其实是基本一致的。”陈宗霞说。
在陈宗霞的本子上写了不少南京老方言的比喻,还有各种双叠词,比如有个词就是现在南京人还常说的“七搭八搭”。“南京话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儿话音重,翘舌音多,比如脑门叫‘头脑壳儿子’、膝盖叫‘壳几头儿’。
现场花絮
少了!80后、90后只来了俩
记者采访发现,与老年组报名处老南京们的热情相比,年轻组报名点却显得门庭冷落,一个上午却只来了两个年轻人,一个80后,一个90后,最后报的类别都是“南京普通话”。
“在家里我和父母都是说南京话,而和同学则说的是南京普通话。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我代表南京人的年轻一代,所以如果我合适,我很乐意配合来‘留声音’。”来自南京青干院的梁志强是一个90后,他的普通话等级是二级乙等水平。“现在年轻人的南京话已经和父母一辈有很大区别了。比如我们喜欢说‘你是哪块人啊’,这其实不是问‘你是哪里人’,说这话的意思是‘你太落伍了’,这就是新南京话的用法。”
“南京话更多的保存了南京人的直率、宽容和包容的品格。如‘对不起’南京话说成‘得罪得罪’、‘谢谢’南京话说成‘难为你啊’等等。”曾先生是一个80后,他对留存南京话特别有心。“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同学是来自苏州和浙江地区的,他们一打电话就带有浓厚的乡音,那时候我就很羡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老词汇逐渐不用了,比如簸箕以前叫‘错布’;而一些新词汇也有新说法,比如可口可乐很多南京人念作‘苦口苦陆’。以前我在宜兴同学家住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方言很稳定,所以我一直希望原汁原味的南京话能够通过什么手段保留下来。”
遗憾!没见到“韶韶”的老吴
昨天在报名现场,很多人都期盼南京《听我韶韶》电视节目主持人老吴的身影,但是却始终不见。“我觉得语言是有时间和地域的划界的,所以不能说城南的话正宗城北的就不正宗,说江宁的正宗六合的就不正宗,因此说哪个地方的南京话最正宗我看是不科学的。”
对于为何没有报名参加此次发音人选拔,老吴坦言,一方面自己是1955年出生的,既不属于青年组,又不属于老年组,因此不符合报名条件;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喜欢参加任何官方的选拔活动。“虽然听说前面有媒体说我已经被纳入候选人,但我并不知情。不过我确实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正宗的南京话,因为我说的是现在南京人生活中在说的南京话。很多人认为白局代表正宗南京话,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白局里的南京话不仅儿话音很重,而且很多词现在南京人都不使用了。在我看来,代表生活中的语言才是正宗的。所以这次寻找南京方言发音人活动,我看这个结果不应该是专家们说了算,而是生活在南京的老百姓们说了算。”
地道!“老年组1号”五代老南京
昨天八点刚过,设在南京市中等专业(走读)学校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南京城区汉语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报名点”迎来了来自于建邺区丰富路的魏忠林老先生,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他手上拿到的是“老年组1号”牌。他出生于1943年,据他说起码祖上五代都是在南京长大,当问起是从哪里迁到南京的?老人说:“孝陵卫那里迁来的。”当他知道还有一个比他还早到的报名者方老先生时,主动地拉起方老先生的手,干脆合影留念。
先听争议
有人说:“喝馄饨”和“老吴韶韶”都不标准
“真正的南京话其实并不好听,说起来有点儿土,但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太亲切了。”今年67岁的杨基培老人是在新街口附近长大的,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对南京话感兴趣、说起来亲切就想来报名试试看。“我觉得南京话和北京话有相似的地方。”杨先生举了例子,比如普通话称女孩为“丫头”南京话就会说“女娃儿”或是“幺头”,YA的音变成了YAO。
对于现在不少年轻人传唱的南京话歌曲“喝馄饨”,杨先生说自己也听过电视、广播里放的,但其实已经不是地地道道老南京的吆喝了。他记忆中自己小时候也有一首食品的儿歌。“金刚奇、小猫酥,油麻儿馓子”都是他们那个年代中独有的记忆。“现在不少电台,电视里也有南京方言类节目,比如《老吴韶韶》,能用这样的节目保留南京话是好的,但其实有些发音都不标准。”杨先生认为,最正宗的南京话其实只有老一辈的老南京人才会说,现在的中年人、年轻人真正说的“地道”的少之又少。
还有人说:南京话其实没有“最正宗”
南京白局传人徐春华告诉记者:“到了现在,南京话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80后孩子们说的南京话RAP就很有意思,‘拽得一米多高’这些新词汇就是不断产生的新鲜南京话。在我看来,不能说现在年轻的南京人说的话就不叫南京话,只是更现代了。现在为了让大家听得懂,我们表演白局时,中间一些话也是用南京官话。什么是南京官话?就是一些有特色的入声字没有了,用词也接近普通话,只不过用的是南京话的发音。由此可见,南京话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说谁是最正宗的很难认定。”
“我觉得正宗南京话是要通过‘韶’才能‘韶出来’的!”在报名现场,一位吴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要选出最原汁原味的南京话不是找几个人来代表,因为每个人的语言都受成长经历的影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找一些老南京来‘韶’,把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南京语言经过大家的认定一一记录。”
再看先例
苏州话是首个被永久保存的方言 内容包括特色字词及讲述牛郎织女故事等
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后,2008年10月11日,苏州被国家语委和省语委确定为首批试点城市,被公认为最美的方言之一的苏州话从而也成为第一种进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方言,并被永久保存。不管过了多久,人们都能听到最地道、最吴侬软语的苏州话。
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全市市民征招苏州话发音人,共有362位市民报名,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22岁。记者了解到,苏州市语委以“发音为苏州话古城区音,最能代表他这个年龄段的发音特点”为标准,在2008年12月7日对入围候选人进行了复选,最终确定了老、中、青三组6名苏州话发音人。去年1月5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苏州话发音正式开始录音。
苏州话发音人的朗读内容是根据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编印的汉语方言调查表江苏试点稿,其中包括了字、词汇、能体现方言语法特点的句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另有一个自选话题,和选拔发音人测试的内容基本一致。苏州话发音人的声像即时被输入电脑,并以国际音标标注读音,与普通话的发音进行比照。据介绍,发音人录音特别追求录音质量的“高保真”,录音中尽最大可能地还原发音人的方言发音,因此现场不能有一点杂音,否则就得重来。为了高保真,在录音过程中只要出现一丁点儿杂音就要重录。目前,相关录音正由江苏省语委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公众们暂时还不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