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备考时事   
备考时事
2017年山东公务员考试时政:山东统筹推进“三个市民化”需处理好五对矛盾
http://www.sdgwy.org       2017-03-02      来源:齐鲁网
【字体: 】              

  3月2日最新山东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山东统筹推进“三个市民化”需处理好五对矛盾。在公务员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行测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


  无论从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从未来城镇化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来说,新型城镇化仍然是中长期内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途径和工作主线之一。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央要求相比,山东省近年来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山东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等主要政策文件中,更加系统地提出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各地加快三个市民化进程”。“三个市民化”是山东立足省情提出的统筹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等三类群体的市民化策略,是对中央要求的深化与创新。近日,《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印发,为十三五期间全省推进三个市民化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在全省和各地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人口市民化工作仍存在几个方面的矛盾和应注意规避的问题,需要着力化解。


  处理好市民化投入增加与经济形势变化之间的矛盾,规避福利陷阱


  人口市民化工作的理想逻辑是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范围和深度,实现提高人力资本、刺激消费需求和促进社会融合等若干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势必需要建立一定的成本分担机制,并依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投入得以完成。根据全省市民化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需要完成680万城镇外来务工人员、320万农村就地转移人口和700万城中村城边村全有居民完全市民化。按照现有部分研究成果,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的成本将不低于10万元每人。而因涉及拆迁改造等成本,城中村部分的市民化成本将远远超出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照此估算,十三五期间全省市民化的投入成本将达万亿元以上。尽管市民化成本并非一次性投入,也可以通过融资融券等金融手段进行解决,但对地方财政和企业资金运转必然造成较大压力。当前全省稳增长任务依然繁重,一些地区面临财政困难,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市民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各级各地在具体实践中应予思考的重要问题。


  同时,西方一些高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脱离实际的为国民提供过高福利保障,对国家和地区的健康发展将带来巨大负担,损害其长期增长基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众多,与本地市民之间存在的公共服务差别较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区分轻重缓急,从群众诉求最强烈的部位入手有序推进。尤其是,要开展地方财政体制、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企业税费调整、个人社会保障转移接续等系列配套政策改革,努力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市民化工作能够系统、协调推动,避免让市民化成为一种负担和陷阱。


  处理好三类群体市民化统筹推进与特性差异的矛盾,做到精准施策


  三个市民化是我省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前提下,整合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政策要求,突出山东就地就近城镇化特点比较突出的特殊省情,经凝练概括而提出的。然而,虽然三类群体与城市一般市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身份、公共服务和社会心理差异,但实际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相对明显,彼此极少交叉。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市民化的提出更多基于各自问题表现层面的相互联系,而并非来自于原因、机制和动力层面的相似性。这就要求在市民化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深入把握好三类群体的个性和需求,精准施策。


  实际上,要做到精准施策还应该梳理相关政策的演变脉络。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是最受关注的一部分,问题焦点主要在于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经济社会后果,需要弥补的公共服务缺口也最为广泛。同时,这部分人群已经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获得对等权益,其市民化应具有最大的正当性。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的市民化,则主要肇因于落后的居住条件和城市功能更新的需要。由于这部分居民已经或即将处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其所需填补的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居住条件改善、社区管理模式调整以及社会保障差别等方面,相对而言公共服务缺口的范畴最窄。并且相当一部分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已经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超额的土地增值利益,也具有较高的财产性收入,因此其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应谨慎合理地加以把握。第三类群体在山东的语境下除两区同建等农村地域范围内的就地就近转移人口外,还包括部分转移到本乡镇镇区的人口。前者可以说是市民化,也可以说是城乡统筹,其重点都是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延伸到农村。后者则与第一类群体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可以看出,这三类群体的市民化虽然在表现上都是扩大并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但在具体对策上应更加细致的加以区分,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处理好三类群体和原有市民的矛盾,真正推进社会融合


  市民化具有多个层次,既包括身份转变、收入差距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物化的范畴,更包括身份认同和心理融入等无形的范畴,因此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三类群体和原有市民之间由于社会心理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阶层差别,更由于公共资源之间的竞争,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比如子女教育,假如当地教育部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或城中村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经常会引发该学校所在学区居民的抗议,或者降低周边住宅的购买需求,这种事件屡见不鲜。这是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特别是在三类群体就业和生活方式尚未发生显著改变的情况下,原有市民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会更低。所以,城市社会融合并不是仅仅实现三类群体自身的市民化后就能自发完成的,同时也需要原有市民的开放与包容。面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要切实推进三类群体市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宣传教育,并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逐步消弭两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处理好工作考核和长期战略的矛盾,避免急于求成


  为便于工作推动,规划实施往往采用指标考核等行政手段,一般会存在操之过急、虚假数字等方面的隐患。为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应更加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发力。一是要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避免使用极少数的几个指标。应从市民化的原因、机制和直观表现等多个方面入手,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为全面、综合的反映一个地区的市民化进程。尤其是要侧重选择基础性、机制性的考核指标,使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市民化的核心工作上,防止市民化工作的表象化。二是要适当拉长考核周期。由于当前的规划期限限定在十三五期间,过密过频的考核将掩盖一些地方的长期性工作,甚至使各级政府疲于应付,缺少战略思考和整体路径设计,从而不利于整体工作。或者可以采取短期加长期考核的方式,使市民化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开展。三是要鼓励探索适合各地特色的市民化路径模式。各地之间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差别,又有市民化现状基础和历史路径的差别,进行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符合科学规律。因此,应在市民化最终促进社会融合、提高三类群体幸福感和满意度、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总体目标下,允许各地基于自身情况,采取在不同群体、不同公共服务供给次序以及具体模式等方面的尝试,避免政策失效。


  处理好激励机制设计及其副作用之间的矛盾,保护好地方积极性


  我省市民化规划提出了三挂钩的激励机制,即各地人口市民化的实施绩效要与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指标和省级投资基金相挂钩。这一激励机制无疑会极大激发各地推进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提高市民化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也不难想象,越是发达的地区,其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城镇规划区所覆盖的城中村与城边村人口底数、就地就近转移人口比重往往也较多较大。如果单纯地按市民化任务完成情况分配资金和建设用地资源,将进一步恶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从而产生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引发新的区域不平衡。因此,必须要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尤其是三挂钩机制的具体执行细则。


  人口市民化问题受关注已久,目前我省已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解决好以上矛盾和问题,对三个市民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