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们学校九名在职博士对导师有意见,联名向学校反映,最后炒掉了这名导师。你怎样看?
【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要点】
(1)这个问题应该辨证的看,站在学生的立场,品行不好的不称职的老师炒掉了,对他们来说固然是件好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民主的一种进步。
(2)但是如果导师是因为太过于称职,导致学生对导师的严厉性适应不了的话,就反而失去一位好导师了。
(3)所以学校对于学生反映的事件要调查清楚,并制定相应的“炒掉”标准,如果导师确实犯下不可饶恕性的重大错误,炒掉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导师的错误不是太过于不可原谅,或者并无此事,学校方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然后再与学生进行沟通,防止有人利用这点钻空子,我们要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4)最后,学校、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三者很好的配合,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从此类事件上也反映出当前一些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导师把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的问题。作为校方,应该适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并对导师加强职能监督,建设和谐师生关系。
2.现在好多留学归来的“海归”,不再那么受人追捧,甚至有人找不到工作,成为“海待”,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要点】
(1)“海归”变“海待”对整个中国经济、文化甚至政治而言,不是一个好现象, 因为中国的人才还远谈不上过剩,无论是什么原因让“海归”变成“海待”,都不仅是“海待”和他们家人的损失,也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2)“海归”变“海待”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有些“海归”自我定位过高、有学历但缺能力,不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第二,目前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国内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导致留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回国后就业艰难。在主要的五大类留学专业中,有91.9%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其他三大类专业(自然科学、医药和农业科学)的选择人数总共不到7.5%。
第三,事实上,除了“海归”自身的原因外,中国社会也没有为容纳“海归”提供完全平等的条件。例如,“海归”们只能在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寻找就业机会,而党政机关和权力部门的大门仍没有向“海归”们开放。
(3)所以,“海归”们应该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加以引导,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尽管“海待”们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但他们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却是不争的事实,以目前我国的现状,他们的专长应该也完全可能得到发挥的;社会舆论也应该转变观念,对“海待”理解与帮助,不要让“海待”在求职中无论要求高薪还是低薪都可能成为媒体揶揄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