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的言说方式是“以言去言”,《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清楚地表述了这一点。老子的论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道”、“名”是可以道、可以名的;其次,可道、可名的“道”、“名”并非那恒常的“道”、“名”。可见,在老子看来,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与作为言说工具的道、名不一样的。真正的“道”、“名”虽然可以被言说,但被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道”、“名”;然而,如果完全不用言说,则根本无法论述“道”、“名”。因此,老子提倡一种“以言去言”的言说方式,即通过使人认识、领悟所言之道,达到“无言”,撤去语言的迷障,直达“道”之本真。
根据这段话,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道”、“名”是不可言说的
B.老子认为被言说的“道”、“名”与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同一的
C.老子言说 “道”、“名”最终是为了使人认识、领悟“道”的本真
D.老子认为不应用言说的方式论述“道”、“名”
2.“信息”一词在古拉丁语中有“描述、陈述、概要”等意思,在英语中有“通知、报告、消息、报道、知识、资料、数据”等多种含义。在汉语中“信”和“息”合成一个词最早见于唐代《暮春怀故人》诗中“梦美人沉信息”句。在日常用语中指“音信、消息”。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信息”概念的本质属性 B.“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
C.“信息”的意思 D.“信息”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3.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记忆的作用巨大,无所不包
B.记忆可让人宽容,也可让人妒忌
C.记忆的作用无法把握,可大可小
D.记忆把握人们做事不可太死板
4.清代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不要百姓半元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两千石,所造何功?”此联告诉官吏,不拿百姓半文是起码的为官之德,并非是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做出了什么政绩。
最能概括上面文字的一项是( )。
A.为政不在言多,须时时省身克己
B.为官要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
C.为官既要廉政,还要勤政
D.为官既要廉政,还要勤政,要有功于民
5.“国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所 以能够形成热潮,原因还在于历史对于80年代“文化批判”之矫枉过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将中国现实中的一切丑恶现象都与传统文化挂起钩来,是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而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80年代的“文化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
B.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C.“国学”研究热潮始于80年代的“文化批判”
D.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应当大力弘扬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sdgwy.org/)答案与解析 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C。“道”、“名”可以被言说,故选项A错误;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与作为言说工具的道、名不一样的,故选项B错误;如果完全不用言说,则根本无法论述“道”、“名”,故选项D错误。
2.D。材料中后半部分提及汉语中信息最早见于诗中“梦美人沉信息”句,日常用语中指“音信、消息”,侧重于说明“信息”的含义的变化发展。
3.B。材料中说到记忆可以让人敞开胸怀,也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选项B是原文的概括总结。
4.D。材料最后强调“不拿百姓半文钱是起码的为官之德,并非是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做出什么政绩”,D项正是对这句话的概述。
5.C。“国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