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推理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部分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所谓可能性推理,即前提对结论提供的不是必然的支持,只是可能的支持,可能性推理常见的两种考查方式即“如何削弱题干的论证”,或者“如何加强题干的论证”。核心都在于要找到论证当中的漏洞,削弱即把漏洞捅破,加强则把漏洞补上,可能性推理一般有四种论证模式。
一、已知“事实”得“结论”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实或者一个现象的时候,通过这个现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得出一个结论。当然,每个人的逻辑是不一样的,而这里的逻辑并不一定符合必然性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它是开放的。如:一个孩子学习认真努力,绝大多数人认为他大有作为,但是少数人会认为他连玩都不会,凡是这么学习的人,将来肯定没出息,思维已经被束缚了。但是无论我们的逻辑是否一样,规则都是一样的,都是已知一个事实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结论就是有出息或者没出息,无论是哪种结论,都不能确定知道哪个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都是对未来事物的一种猜测。既然如此,两种结论都只是可能的,这个结论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支持者就可以加强某个观点,反对者就可以削弱另一个观点,这就是可能性推理中的两大题型,两大问法。第一种问法“如何削弱”,第二种“如何加强”,这两种问法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都是极高的。
例:为了估计当前人们对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在读者中开展了一次管理知识有奖问答。答卷评分后发现,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除了一定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因此得出结论,目前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此题中,划线部分为现象或说事实,最后一句是结论,即已知一个事实得到一个结论,是第一种“已知事实得结论”的论证模式。
可能存在的漏洞:①一次问答并不一定能得出确切的结果,实验数据很少。②答卷是否一定客观?是否是自己做的?有没有百度?③被调查的人群是否本身就是企业高管等具有管理知识的人群?
二、已知“事实”找“原因”
跟已知“事实”得“结论”一样,已知“事实”找“原因”也是已知事实来找另一个,只不过它们一个往后找,一个往前找。它们都是已知一个事实,再推出一个可能存在的事实。也许是前面存在的,也许是后面存在的,所以它们两个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度。如:某同学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无论参加什么考试都是第一名。因此我推出他过去一定是特别认真学习,特别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例: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此题是第二种“已知事实找原因”的论证模式,题干中划线部分为事实,专家解释的内容为原因。没有特别的论证,只要强调不是这个原因或还有别的原因即可削弱。
可能存在的漏洞:①盗墓人放进去的;②埋葬时放进去的;③如果雨水冲刷应该有破损痕迹,但是没有。
三、已知事实A和B,推出A(B)是B(A)的原因
前两种给的都是一个事实,现在是给了两个现象A和现象B,就认为A一定是B产生的原因,如:我讲课时,打了个喷嚏,这时外面有一个人走过。就说是因为这个人走过让我打了个喷嚏(他抱着一束花,我过敏)。两个现象同时存在了,就说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无论看似联系度大还是小,结论都不一定是必然的,都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反驳这个观点,反驳这些观点的就是对论证的削弱,而支持观点的则为加强。
例:社会学家对两组青少年做了研究。第一组成员每周看暴力内容的影视的时间平均不少于10小时;第二组则不多于2小时。结果发现,第一组成员中举止粗鲁者所占的比例远高于第二组。因此,此项研究认为,多看暴力内容的影视容易导致青少年举止粗鲁。
此题是第三种“已知事实A和B,推出A(B)是B(A)的原因”的论证模式,已知两个事实,其中一个事实是另一个事实的原因。削弱:①看暴力影片的时候本身就很暴力。②第一组全是男的,第二组全是女的。
四、只有结论
考试中有一种非常反常的逻辑,只有结论,没有理论依据和现象依据,它也可以削弱。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多年作财务工作,一定会出问题。削弱,通过结论来削弱或加强。就说不是这样的,可以举个例子,说就不出问题。
例:近来西方舆论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除污染了地球环境外,还造成了国际石油等能源价格的暴涨
此题是“只有结论”的论证模式。没有相应的原因和论证。削弱:直接说没有污染环境,或者说是别的原因别的国家污染的,或者直接说没有暴涨即可。
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6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