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指导   
申论指导
2020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到底有多重要?
http://www.sdgwy.org       2019-07-31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垃圾分类到底有多重要?”,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2020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垃圾分类到底有多重要?

 

  【背景链接】


  在顶层设计以及地方实践的推动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大提速。从今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早在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就明确了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总目标: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017年12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46个重点城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并排出时间表。此后,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据了解,上海、厦门、深圳、杭州、宁波、北京、苏州等城市,已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进入2019年,垃圾分类治理全面按下加速键,多地紧锣密鼓立法推进。作为先行者的上海,在强制垃圾分类实施以来,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素质,改善了当地生活环境,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从公众到产业,都将迎来新变革。


  【综合分析】


  垃圾分类是系统治理的命题,目的是促进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可再生资源垃圾的回收利用,包括分类清理、分类投放、分类建立渠道以及实施分类处理。我国分类政策早有出台,近年来不断加码:1、最高领导强调,住建部等九部委文件紧跟,2019年46城启动、5年内全国建成,高度及推进力度空前;2、对于民众,由提倡变为强制,法制确立处罚挂钩,自上而下全面推动;3、对于地方政府,新增垃圾分类工作成果考核,住建部打分,政绩考核下驱动力增强。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既是大众的义务,更考验城市管理者“教育引导”与“精细管理”的水平。城市管理者要把更多的功夫和耐心花在培养居民分类习惯,构建完善的分类回收、处理体系上,下好“绣花功夫”。如,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标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公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提升公众基本素质和分类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增设处理垃圾的硬件设施,让每个单位和家庭有条件实行分类;抓好清运对接,做好垃圾投放与运输无缝衔接,赋予居民垃圾定时投放的便利;建立奖励机制,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等。推进垃圾分类从观念共识到行动共识,是一场持久战。城市管理者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精细善治的智慧,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有力推动垃圾分类向好发展。


  【相关问题】


  (1)法治滞后,且缺乏操作性。当前社会通常把垃圾分类投放视为一种公益行为,以鼓励为主。对垃圾分类没有设置基本的底线,法律缺位,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约束机制。


  (2)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度不高。多数市民分类意识不强,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居民对社区的宣传设施视而不见,不少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3)生活垃圾治理成本费用机制缺乏。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不完善、收费主体不统一、征收标准过低,收费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不够强,未能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


  (4)资源化、产业化水平低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营能力羸弱,盈利水平低,产业链残缺,市场发育不健全。垃圾分类之后,再生资源缺少出路,通过市场机制带动回收产业效果不显著。


  【相关对策】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环保责任感。就我国当前法律体系而言,与环保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相对单薄,相应的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应出台更多切合我国实际环保现状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对应的教育体系。通过法律约束与教育宣传的手段,规范并纠正民众的环保行为,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力争做到人人环保。贯彻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得以实施,从而改善我国环保现状。


  (2)通过经济手段推行“三化”原则。“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垃圾处理源头是垃圾产量的减量化,若从根源整治,有效的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可以更有效的进行垃圾处理。出台相应的垃圾产生与处理收费制度,通过经济的驱动,约束垃圾的产生量,继而做到垃圾产量的减量化与资源化,使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并制定相应的有害垃圾排污的处罚制度,让经济手段整治有害垃圾的排放,做到垃圾的无害化原则。总之,通过经济处罚制度的方式,使我国垃圾产量日益降低,而收取的相应费用可用于末端的垃圾处理。


  (3)建立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体系。在我国现有的垃圾分类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于我国特有垃圾分类体系。以教育为主,宣传为辅的手段,提高垃圾分类在民众心中的重要性。使垃圾分类的主动性超越被动性,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逐步细化,让垃圾分类常态化。进而创造出全民垃圾分类良好开端。


  (4)鼓励企业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政府要制订垃圾分类相关企业的扶持政策,逐步培育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不断完善壮大我市垃圾分类产业市场,使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加强对可回收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如造纸业、金属制造行业、塑料以及其他化学材料工业企业,利用垃圾生产建筑材料、回收稀有重金属等。同时政府要做好监管工作,防止企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权威论述】


  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看起来未必会轰轰烈烈,但细想来却事关国计民生。搞得好了,有助于我们建设美丽家园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也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所以,必须真抓实干,做得细致入微,科学系统,润物无声,久久为功。——央广网


  推行垃圾分类有3个关键点,那就是重在养成、贵在坚持、成在治理。垃圾分类这种习惯的改变和养成,实际上涉及到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而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是大家要经历的最难的变化之一了。所以这个变化一定是在一个很有恒心的养成的过程当中,大家一起努力逐渐迎来这个积极的变化。——新浪财经


  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当然,垃圾分类需要进行到何种程度,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也关系社会运行成本,分类责任如何界定,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也要顾及管理难度。——人民日报


  【案例拓展】


  日本:分类细到极致


  饮料瓶要分为瓶体、瓶盖、包装膜;家里炸天妇罗、炸猪排的剩油不可以直接倒掉,要去用“凝固剂”凝固后,再用报纸包好,放入可燃垃圾……凡此种种,日本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成了世界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国家。实现如此繁琐的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首先要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日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日本人对如此繁复的垃圾分类、处理原则了然于心并身体力行,除了法律约束之外,还源于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期间,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场,详细展示并讲解垃圾如何分类,每天有多少垃圾送到处理场,每天处理能力是多少,如果没有做好垃圾分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等。日本人从小就受到这样严格的垃圾分类教育和熏陶。


  法国:环保主义也浪漫


  在法国,80%的生活垃圾得到可循环处理,63%的废弃包装在处理后被制成了初级材料,17%的垃圾被转化为石油和热力等能源,垃圾资源化利用已逐步成为法国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作为欧洲环保行动的先锋国家,法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废物回收等方面的相关措施贯穿在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使环保议题成为民众展现对社会、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部分。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也体现在环保上。这其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法国民众日常的垃圾分类处理。有媒体曾感叹,如此繁文缛节式的分类法规与以浪漫、自由而著称的法兰西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更多法国人觉得,法国的浪漫之处正在于他们能够把对环保的理想主义付诸行动。


  韩国:处理垃圾是技术活


  剩拌饭算厨余垃圾,鸡骨头是一般垃圾,泡菜汤得把汤渣处理干净,汤中水分滤干,扔厨余垃圾还得付垃圾处理费……吃大餐一时爽,收拾剩饭百般苦,也反映出韩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韩国是较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国家。如今,韩国的居民区大致会按衣物垃圾、一般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不同类别设置垃圾桶或者垃圾投放点。要想扔对垃圾,可是一门学问。从承办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夕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到现在,垃圾分类已成为韩国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也为韩国的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评文章】


  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称,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由墙上的标语,变为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乃至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


  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这次上海的《条例》公布后,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这一现象说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出差时,带上便携式的洗漱用品……一些关乎环境保护的宏大命题,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改变有关。


  对于一些商家来说,环保升级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比如,有的地方立法规定,酒店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对此,一些手机订餐平台表示:将推出“推荐无需餐具”功能,用户下单时,平台将不再默认提供餐具。对消费者来说,细节的变化,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自备餐具,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对商家来说,因为法律作出了硬性规定,促动经营主体在绿色包装、产品质量、价值赋能上下更大的功夫。减少的是一双一次性筷子、一根塑料吸管,多的却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于绿色生活的默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需要所有人的付出,也将改变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只有人人行动起来,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环保意识成为生活中那条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赵明)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