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指导   
申论指导
案例型材料阅读技巧_2018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
http://www.sdgwy.org       2018-02-01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关于案例型材料,很多同学却阅读不得法,在答题和写作过程中文字冗繁,而且难以抓到要点词汇,浪费字数的同时却考不到高分。其核心问题,就在于没有一套适用于申论考试的案例型材料阅读方法。今天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案例性材料如何阅读。


  【方法悉知】


  对于案例型材料的阅读,应该要抓案例中的五大要素,分别是: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启示。而又以做法和启示最容易切合得分要点。所谓主体,是指案例的人物或者案例叙述的主要对象;处境是指在这则案例中,在主体做出一些行为之前,主体的状态;做法,顾名思义是案例主体所做的事情;结果是指案例主体做完这件事情后产生的后果;最后的启示,是与材料主题词或者答题对象相切归纳的一些观点句。


  简单而言,案例性材料的处理原则是:主题词/答题对象+启示+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而这种处理方式使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普遍适用于小题与作文。


  【操作示例】


  主题词/答题对象+启示+主体+(处境)+做法+(结果)


  例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的内容,将与会人员关于“好政策”的有关见解,汇总整理成一份简报。(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紧扣材料;(2)观点明确,简明扼要;(3)语言流畅,条理清晰;(4)不考虑格式要求,不超过400字。


  【节选】材料一:A:我讲一个关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事情。当时,西湖内淤泥壅塞、湖草蔓生,使得西湖容量日渐减少,淡水不敷居民饮用。苏东坡决心清理淤泥蔓草,他动用数千劳力,费时四个月得以竣工。工程完毕后,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又成了难题。苏东坡实地考察后发现:西湖南北两岸居民顺着蜿蜒的湖边步行到对岸必须绕道数里。于是他决定用挖出的淤泥修一条直贯南北两岸的路堤,将湖面分隔为里湖、外湖,大大缩短往返路程,沿堤垂柳和6座拱桥及9个亭子更增加了西湖的美景。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呢?那就把沿岸部分湖面开垦出来,让农民种菱角增收,条件是必须在自己承包的湖面按期除草。同时,苏东坡还向朝廷上书,请求向菱角种植户收的税金应确保作为保养湖堤、湖体的专项资金。


  解析:


  通过阅读题干,我们发现这是一道贯彻执行的题目,其写作的对象主要是好政策的观点,换而言之,答题对象的中心词在于好政策。所以,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案例中体现的关于好政策的性质与特点。


  而这则案例所写的是苏东坡治理西湖的故事,字数较紧,所以,应该从案例中寻找主体、做法与启示。主体是苏东坡,做法在于五个事情,第一,清淤泥,第二,修路堤,第三,实体考察,第四,开垦湖面,第五,申请专项资金。而从苏东坡的做法和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则,苏东坡所在的工作多出于对百姓利益的满足,换而言之,是满足民生;二则,苏东坡根据不同情况执行不同的政策,加之严格实地考察,可以看出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三则,苏东坡不但注重事情的解决,更注重政策的延续性。此三者都可成为这则案例得到的启示。综合以上,则不难进行书写:


  好政策应该满足民生、实事求是,注重实施的延续性。如苏东坡治理西湖,面对西湖的困境,从实际出发,从百姓需求出发,清淤泥、修路堤、实地考察、开垦湖面、申请专项资金,终成治湖佳话。


  案例性材料的处理,首要在于适应申论的考察需求,通过对主体、做法和启示的组合,加之处境和结果,以完成卷面的书写。

 

  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最新版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