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指导   
申论指导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核心方法论
http://www.sdgwy.org       2011-11-22      来源:山东公务员网
【字体: 】              

  本指导目标是为广大考生进行考试热点的梳理,提高各位考生在申论考试过程中对考试给定资料的社会认知程度,从而最终提高考生透过申论材料看“社会本质”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对申论答题的核心方法进行一般性的概述,以方便各位考生从宏观上把握申论答题的总体思路。


  一、答题宏观核心原则

  1.内容+形式原则

  通过阅读申论的作答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申论每一道试题的组成分为两个大部分:试题的题干+答题的要求,也就是说,从最宏观的角度上看,试题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形式。同样,试题的评分标准也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试题问题所应包含的内容要点,二是呈现内容要点时必须具有的形式。一句话,要想在一道试题上拿到高分,既要重视回答试题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试题内容呈现时的形式。如2011年地市级第一题:"'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同学们在作答过程中,既要回答问题的内容本身,即,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具体表现概括出来形成答案的内容,同时,还要在展现答案时,符合"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这样的形式要求。

  2.平面+立体原则

  由于省级和地市级考试的难度不同,所以,在材料的构成上也有所区别,具体说来,最重大的区别就是省级考试中的材料是"立体"的,而地市级考试中的材料是"平面"的。所谓"立体"指的是材料的构成是以一个主线为中心,将涉及这一主线的多个方面杂乱地在时间、空间中进行展开,从而使整体材料似乎呈现多个主题。也就是说,材料的主线并不是直接地呈现给同学们的,而是隐含于整个材料之中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将所有材料的主题综合起来进行提炼,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材料的"立体"本性,即要牢牢把握主线,而不是简单地主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深度,在论述时才能不至于偏颇与浅显。

  当然,任何立体都是由平面所构成的,如果说省级考试材料是“立体”的,那么地市级考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平面”构成,也就是说,出题者会很明确地在材料中呈现主线和主题,甚至材料主线和主题是完全重合的。事实上,申论平面的材料构成是很有特点的,这些材料一般是由现状、原因、措施、危害和意义等五种要素所构成,其中,危害和意义又可以统称为影响,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迅速地在材料中判断出来并作好适当地记录。

  二、概括问题的核心方法

  概括(述)试题作答就是在"扫读"的基础上将材料的内容进行快速必要的勾划和分类,初步筛选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

  申论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有一些明显特征,请同学们掌握好扫读时寻找重要信息的六条要决。

  要决一:基调性的观点是核心。重点掌握政府领导言论、专家分析、规章制度、民众呼声。

  要决二:分析性的语言须谨慎。分析性的语言一般出现在材料中的数据、故事情节、事例之后,要么紧接这些数据、故事情况或事例,要么是在这些数据、故事情况或事例之后的下一段或两段之中,同时,分析性的语言也有一些比较醒目的引导词,如“事实上”、“实际上”、“众所周知”、“从……上看”、“从……说来”、“通常说来”、“总之”、“从……中分析”、“据此”、“据分析”、“显然”、“我们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可以看到”、“……表明”等等。

  要决三:政治性的语言为重点。申论材料的主线一般都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现象或事件,这些事件是有国家政策上的倾向的,而国家政策一个重大的特点是政治性的语言比较多,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小康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改革”、“包容性增长”、“收入分配格局”、“新农村建设”等等。

  要决四:情感性的表达要领会。在申论材料中,有些带有明显性感情的表达往往暗含着命题者的倾向,而这些表达通常是通过褒义词或贬义词来展现出来的,所以同学们要留意这些褒义词或贬义词。

  要决五:陈述性的情节属背景。申论的材料之中,除了重要信息外,还有很多信息是铺垫性质的情节,也就是命题者告诉给我们的背景知识,常见的有四种情况:一是过程的叙述、二是表格与图形、三是材料大段的数字、四是说明的例子。对于这四种情况的材料,如果材料后的试题没有涉及到这些材料,同学们只须快速扫读,大致了解即可。

  要决六:常识性规律要牢记。所谓常规性方法是指的通用于中文材料的一般性规律,一般说来,一般性中文材料的重要信息通常出现在如下几个地方:一是段首尾。二是特殊关联词之后,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于是”、“还”、“否则”、"“另外”、“并且”、“反之”、“进一步”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转折和因果联词。

  最后是规范作答,在这一步中,我们要考虑作答要求(形式)将前面寻找到的答案(内容)进行写作。一方面浏览一下问题,看看是否审题有误,另一方面,快速扫读全文中已做过记号的句子和词,检查和完善答案。首先直接用总括性的语言(必须完全自己提炼总结,绝对不能直接抄材料)直接解释试题中的问题,然后,从材料中寻找相应的信息对这个总括性的语言进行具体的论证。具体的论证就是一个一个的要点。


  三、分析问题的核心方法

  申论考试中的分析题是与概括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分析必须以概括为基础,要在材料之中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分析又要有一定的见解与主张,在寻找材料的相关信息的同时,必须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在回答分析试题时,可以借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1.分析原因的答题方法。

  总的原则是"思考运用概括的思路,答案运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步骤是:

  环节一: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找出直接原因。

  环节二:根据问题,从材料中反推出间接原因。

  环节三:回到材料,查缺补漏。

  环节四:借助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进行规范作答。

  同学们可以根据材料的特点,运用内外因、多主体或多角度的分类方法,将原因逐一陈列出来即可。

  2.分析观点或语句含义的方法。

  总的原则是"辩证法"。主要有四个环节:辨、申、论、补。

  环节一:辨。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要判断结论的主要价值倾向,如是否与材料的主题倾向相符合?结论是否符合常理?形成结论的条件是否合理?试题中提及的条件是否可以推论出这一结论?结论是否隐含着其他结论?等等。而要做好这一环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明确理解材料中的主要倾向,同时要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以及相应的逻辑推导能力。

  环节二:申。在这一环节中,要联系上下文,解释结论的含义或揭示结论的实质。在进行"申"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利用试题所给的结论中的信息来解释结论的含义或实质,而不能将这一结论看作是一个宏观的整体。

  环节三:论。在这一环节中,要指出试题中的结论的合理性和(或)不合理性。"论"是这类试题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依照辩证法,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分别指出结论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环节四:补。在这一环节中,要根据前面分析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论证,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提出相应的补充措施。补充措施要简短,不能过长,可以从材料中去总结,或借用材料中的重要领导或重要措施,也可以根据试题结论,进行必要的扩展,揭示其更深刻的内涵。


  四、对策题的核心方法

  从目前申论考试来看,直接提出型对策题仍然是国家地市级和各个省、市申论试题的重要题型。针对这种试题,我们一般通过四个环节进行答题,即:

  环节一:仔细审题,认真理解试题中的重要信息,牢记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份意识;二是要深入理解试题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尤其要注意一些词的搭配。在对策试题中,最常见的重要词语是"进一步"和"具体措施"。如果出现了"进一步",也就意味着要在材料中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提出对策,这实质上就表明尽可能不要使用材料中已有的对策,而要尽可能提出全新的对策,只有这样,才可能形象地表达"进一步"这一词的含义。再如"具体措施"与"措施"的区别。"措施"可以宏大抽象,如中央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措施,而"具体措施"则一定是针对材料中的具体事件和问题的,不能写得太宏大,而要是很细微的,要做到措施很细微具体,就要充分借用材料中提供的具体信息。

  环节二: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综合的内容,直接找出可适用的措施。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只需要以"问题"为纲,充分利用在阅读概括时所做的信息勾划,将材料中直接能解决试题所提问题的措施"拎"出来即可,我们通常将这一环节称作"拿来主义"或"直接措施"。

  环节三:寻找材料中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问题的原因,推导出核心措施。所谓"核心对策"是指一条具体对策中最主干的部分,通常8-10个字就可以了。我们在提出对策时,通常都是先提出一条十分简要明了的对策,如针对"认识程度不高",我们可以提出的核心对策是"提高认识的程度"。

  环节四:将各项措施总体归成七类整合。充分考虑题目中的身份定位,尽可能优化方案,评判所有对策的针对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形成最终对策。具体说来,这七类是指法制、监管执行、观念、宣传、技术;经济、借鉴。

  优化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实施主体+实施方式+核心对策+目标意义。如,加强宣传。我们可以对这条核心对策进行扩展为"要加强宣传。各级……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加强对……的宣传,以确保人们的健康不受损害。"这中间的省略号填写的是材料中相关的内容信息。

  另外,在申论对策题中,还有一种常考题型,即启示题。这种试题往往要求根据材料得出相应的"启示"或依据材料要求提炼出教训。针对这种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有三个:一是以概括对策为基本准则,从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对策;二是从细节着手,宏观表述,即从材料中的细节出发,进行宏观层面的提炼;三是纠正错误做法,推广成功经验。


  五、文章写作的核心方法

  从目前国考申论文章的写作来看,其基本的评分思路仍然是"三段式结构",主要是指:首先提出问题(怎么了):概述材料,论证问题的紧迫性,从而自然引出论点;然后分析问题(为什么):分析并论证造成问题的原因;最后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有力论证。

  要写好一篇申论文章,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大原则:

  一是政治与文采并重的原则。申论的文章一方面讲究政治色彩,通过论文的写作考查同学们对于热点理论与时政的关切度和理解度,因此,要在作文中适当多运用一些政治性的语汇;另一方面,也讲究文采,因此,在论文中,应该多运用一些文学修辞手法,如排比、比拟、对仗、押韵等等。

  二是重论证轻分析的原则。申论的文章通常重点在于对策,不过这里的对策并不重在提出对策,而在于对对策的论证,即在对策段首提出一条对策后,要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如例证、引证、理论论证等方法来加强对于对策本身的论证,而不要单一地对对策进行详细展开。

  三是立意深远鲜明和论点时代性原则。作文的立意方面一定要做到深刻,要有政治高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立足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同时,要直接反映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一定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而论点时代性是指所主张的论点必须是当前主流的观点,在政治上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为主。

  四是观点简短与肯定的原则。在写作文时,对于自己观点的表达一定要注意多运用短句,不要用长句表达,防止阅卷老师看不太明白,同时,最好运用肯定的句式,这样你的观点可以很清楚地展现在阅卷老师眼前。

  五是联系当下实际的原则。申论作文的写作不能仅仅停留于申论材料所隐含的理论上,还必须在论述理论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提及当下社会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而且提及的方式最好采用排比句式,多提及一些当下的重大事件。

  一篇文章的大致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陈述问题,指出危害或意义,以论证问题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然后用短句表达自己的中心论点。在这一部分,一定要结合材料来进行写作,可以采用数据、事例、引言等方式引出问题,自然过渡到中心论点。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一定要简短,少说过多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其次,分析并论证问题的原因或进一步论证问题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可以运用主体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等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的原因或意义,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不能仅仅是陈列几条原因,而必须在陈列的同时,进行简单的论证。

  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宏观对策并详细加以论证。这一部分通常是要重点阐述的,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提出三到四条宏观的对策。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对策一定要与主题相符,如2011年省部级的"弘扬黄河精神",我们在提对策时就必须以"如何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而不能以"如何治理黄河"为对策目标。同时,提出对策后,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论证,如可以将这一对策具体展开,也可以指出这条对策的意义等等。

  最后,拔高主题,将主题与科学发展观或和谐社会等政治理论相联系,或者发出号召或表达坚定决心即可。这一部分作为文章的结尾,以简短为原则,不要写得过多,大话也不要说得太多,而只需简单地把主题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相联系就可以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出新的论点,只需将前面的论点进行简单重复即可。


  六、公文试题的核心方法

  公文试题在近年来的国家和省级申论试卷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种试题测查的是考生在以后的公务员实际日常工作中处理事务的潜在能力,希望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在写公文式作文时,我们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规范性。在答公文题时,尽可能按照公文应该有的格式进行写作,除了试题中明确指出不需要写格式的除外,一般说来,公文主体部分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内容、结尾、落款等。

  二是正确性。要求公文的内容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切实的客观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忠实地反映情况和问题;各种判断要合乎实际;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应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明确性。要求尽量用最简洁的文字,顺畅而有条理地明确表达充实丰富的内容,同时,要注意所表达的意思的清晰性,可以让阅读公文的人明白其中的内涵,方便他们贯彻执行。

  四是全面性。要求写作时,结构完整,不遗漏任何必备的内容,以保证公文能完整有效地消除受文者对特定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减少沟通次数,提高沟通效率。

  五是身份性。要求写作时,站在一定的身份立场去写作,而这种身份也往往限制了行文的风格与内容。

  公文试题的答题思路主要包括五大部分:

  (1)公文写作的宗旨、目的(提出问题的紧迫性)。在这一部分,要完全依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交待清楚写作的目的,可以借用申论文章开头的写作方式,如概述材料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引用材料中出现过的数据等,从而把事情的紧迫性呈现出来,从而使受文者主动接受公文后续的主张与建议。

  (2)陈述现状(主要是问题与已做工作)。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呈现发文者自己对于公文所说事件的态度,通过陈述发文者发现的问题和已做的工作来间接说明自己的态度。

  (3)说明原因。在这一部分中,只须按照申论作文的方法将原因作简单的说明,同时,根据行文的字数,适当进行简短的论证。

  (4)未来具体对策。这一部分的对策和申论作文的对策有明显的不同,申论作文中的对策是宏观性质的,考查的是考生对国家宏观问题的把握能力,而公文写作不同,考查的是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是要考生去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的,因此,所提的对策是具体而详细的,其具体思路完全依据前面所讲的"提出对策"的方法进行即可。

  (5)指出意义、发出号召。这一部分也是要求用简短的语言指出所写公文的意义,并发出相应的号召,让受文者也行动起来,从而达到写作的最终目的。

  在写作过程中,要根据公文种类的不同,对这五大部分的详略要有所区别,如方案和建议重点写未来的具体对策等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也就是说,这五大部分只是一个常规的思路,同学们完全可以在答题时去掉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2012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复习用书可参考《2012年山东公务员考试一本通》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