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论直解——申论是什么
申论,亦即申而论之。在清人编撰的《四库全书御制读史记儒林传》中能找到“申而论之”的最初出处,原文为:“直以为文王后妃时所作盖本毛苌之义可谓具有卓识而未言三家之失扵传讹兹故申而论之”。该提法又见于《四库全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恐后人之谬为比拟,是以申而论之。”
这是《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诗经》的传的说明。就词的意思来说,这两处“申而论之”,与我们今天的申论一词意思基本相同,即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论述、说明,使事情更加清楚明白,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现在的申论考试,就国考而言,可以说2008年的考试最符合申论这个词的说法。在该年的考试中,考查了是否要兴建怒江水电站的问题,大家有争论,所以需要你申而论之;还有一些人的观点不清楚,需要你申而论之,比如材料里面G所长的那句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由于这个人的观点不明确,题干就要求考生说明这句话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说,真正需要申论的东西有两类,一种是有争议的,另一种是不清晰的、模糊的。我们现在的考试中,这样的题目越来越多,并且成为了申论考试的一种走向。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一一说明。
总的来说,申论的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申论的材料、问题、提问方式和答题方法,所以无论是看书还是备考,都不用在申论的定义上过多纠缠。
二、备考的误区
(一)将申论作为专业考试回答
申论考查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公务员考试招考面对所有专业的考生,如果过多地涉及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会使考试变得不公平。如果题目需要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它会在材料里给出来,如2007年国考中的一道题目要求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而其含义在原文中就有直接的表述。当然,这并不是说专业知识对考试完全没有用,比如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一些社会学科,对作答申论考试会起到潜在的作用,但是申论考试毕竟不是专业考试,如果将申论题目作为专业的题目来回答结果会比较糟糕。 在考试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2000年国考刚刚开考的时候,给定资料中给出了一段关于居民和工厂发生纠纷的材料,里面涉及法院的判决,很多学法学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写判决书,还有2006年广东省考考查过垃圾短信治理的问题,一些学信息工程的考生就大谈特谈拦截网络的技术,结果考试的成绩可想而知。
(二)投机取巧,迷信猜题
很多考生喜欢猜考试的主题,这样的心态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是不健康的。也有很多学生让我押题,我说我只能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方向,因为申论押题意义不大。首先不说命中的可能很小,就是命中了帮助也不会很大,因为申论和行测是很不一样的,它的主观性很强,题目也非常灵活。有的人说可以背范文。这样的方法不仅笨,而且用处往往并不大。因为一是很多范文本身就有问题,二是考试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国家考试,背的很多范文根本不符合考试的要求。因此,最重要的不在于考试的主题,而在于阅读答题的方法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参加这个考试的人以后会成为国家公务员,作为国家秩序的维护者,大家参加这个考试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考试,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这对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国家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上述内容是在解构申论,可能一些考生看了之后会产生困惑,甚至绝望。这也不要做,那也不要相信,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呢?首先是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自己完全具备基本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其次是相信真题,相信申论的问题本身,相信材料,然后可以听听成功考生的经验和失败考生的教训;最后才是参考书和培训。所以大家复习申论的正确顺序是首先找到真题,然后根据真题提供的问题和材料去找答题的方法。
三、备考指南
关于申论的备考,有经验的考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方法是千差万别的,我并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绝招,而是向大家阐述两个普遍的也是基本的方法:练习和阅读。
(一)练习的方法
再好的理论没有练习都是空谈。很多考生参加了很多次考试,行测的题目做得很多,但是申论却写得不多。许多考生总是觉得申论很麻烦,做一个题目用的时间多,并且觉得申论的东西“假、大、空”。有这样想法的人,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你一定要清楚,申论是写出来的,就好像学游泳是游出来的一样,只是站在岸上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练习有不同的方式,练习之前要做好规划。在练习中,我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反复地练习。我这里说的反复练习,就是一个题目写一遍,改一遍,再改一遍……一直修改到你自己满意为止。在写之前不要去对什么参考答案,许多参考答案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参考答案都有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根据不同的题目当中一些不恰当的参考答案一一说明,并给出历年国考和一些地方考试的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和批判。,写到你认为满意了,再去参看,你自然会发现问题。有些人因很多年都不写作了认为自己写得很差,简直惨不忍睹,根本就不想修改,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有勇气直面你惨淡的写作能力,并且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好。我没有看到过不会写的,只看到过不愿写的。还有的人在做练习的时候很投入,一天就做一套题,十天做了十套题,每套题都是50分,最后加起来还是50分。如果十天都在做一套题,并且不停地修改,第一天是50分,最后一天可能修改到及格甚至更多,这样你不仅学会了做这套题目,还掌握了可以考到及格的方法。这正是《老子》中所谓的“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就是通过一套或者几套题目作为申论写作的范式,然后你可以按照这样的范式去写各种不同的申论。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同样的道理。
2.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申论的题型同样有很多种,字数要求也有不同,就好像游泳的方式有很多种,长短距离也会不一样。有的人写文章永远只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并且只能写到800字,就好像游泳只会仰泳,只能游到100米远,有一天要考的是蛙泳、要游200米就傻了,最后还是按照仰泳来游,这些人的心态是:反正我能够游到终点就是了,哪里还管什么样式。这和很多人写文章是一样的,反正凑够字数就行了,哪里还管什么样式。这样的做法过于消极保守,很难做好事情。唐太宗在写给儿子李治的《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在做练习的时候首先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比如一个概括的题目,要你写300字以内,你就先写300字。写完了,修改到你自己比较满意了,你再想一下,如果要求你写200字怎么写,如果要写500字甚至更多,你又应该怎么添。因为在概括类试题中,既有3000多字的材料要求用200字以内来概括的(山东2006年),也有1000多字的材料用1000字来概括的(国家2004年),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题目本身可能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语言表达,我们很多时候语言表达都千篇一律,也有很多所谓的语言表达的套话,我并不想过多地去评判套话,并不是套话就一定不好,即便是套话,它也会有很多种,所以学套话也要多学几套,不要总是那一套,这样你写作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除了套话之外,还有些非套话,你可以试一下如果不用套话,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流畅地将题目写出来。再一个就是文章写作的时候,用了一个结构写,写了1000字,你可以再想想,可不可以换一种结构,写到1500字甚至更多。通过这样的练习才可以做到厚积而薄发。
3.分类练习。我们说能力和知识没有直接的逻辑上的联系,但是对相关主题背景的了解对我们的答题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很多申论参考资料对申论考试的话题做了很多主题的分类,这是值得借鉴的。在做练习的时候,大家最好集中一段时间练习一个话题,不要今天练习的是农村问题,明天又变成了网络治理,后天又是环境污染。你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这一个星期都死盯住农村问题,所有和农村问题相关的背景材料、相关的文章、相关的练习题目和文件,新的旧的、中央的地方的、官方的民间的,你都收集起来,看到好的关键句子,你还可以摘抄下来,可以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工。总之,那段时间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农民,或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村长,甚至就是一个农业部长,切切实实地深入思考一下我们的农村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解决。你要通过移情,让自己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和农村考虑,做的和想的全是农村和农民,直到你晚上做梦都在为农民诉苦、为农民流泪、为农民愤怒,你就赢了,你就把这类问题嵌入你深层记忆中了。如若考到相关的主题,这些深层的记忆就会潜移默化地对你产生作用。其他的主题也是一样的。有的人会想,这不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吗?但你如果想做公务员,这点时间都不愿意花,试问又怎么敢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交给你?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只是想准备考试,集中精力和时间,一个星期攻克一个主题就差不多了,申论考试的中心主题并不多,就那么十多个。
4.有针对性地练习。每个考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的人写作功夫不错,但是阅读能力欠缺,在练习的时候要着重练习自己阅读材料的能力,否则答题的时候就容易偏离材料,使答题缺乏针对性。还有的考生想得很多,但是就是表达能力欠缺,这就需要多看官方的新闻报道和文章,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读一读、背一背。有的人概括能力很好,但是缺乏发散性思维,就要多看、多想,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否则就会出现答题重复啰嗦,总是凑不够字数;有的答对策类试题答得很好,但是概括类题目很差,这就需要多练习自己的归纳能力;有的对策写得很宏观,但缺乏具体的内容,有的相反,对策写得过于具体,但缺乏概括性,就要多阅读一些宏观论述问题的公文。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奠定在前面的练习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你只有在前面的练习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主观地判断自己哪里不足。
5.全真模拟练习。在经过了上述的打磨之后,全真模拟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前面练习的时候,都是不计时间,不计代价,而全真模拟练习就是找一个难度适中的模拟试卷或者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题目做完。有的人会说,我们怎么知道什么题目是难度适中的?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尽量去找各个地方的真题,如山东、北京、江苏的题目和国考难度比较接近;若是一些模拟练习题,就需要大家仔细辨别了。做题目的时候,计算时间和不计算时间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很多考生答题的时候都会出现时间不够,导致写文章只有半个小时甚至更少,这就要求考生在全真练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尽最大努力节约时间,并且摸索出节约时间的方法。
(二)阅读的内容
阅读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选准阅读对象。就参加申论考试而言,我们可以把阅读的范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性着作。理论性着作简单地说就是讲道理的资料。理论性着作主要是写申论大文章和一些评论性质的题目时用。最基本的理论就是我们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这些着作可以包括教科书,也可以包括部分原着。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学工科的考生会觉得这些东西很虚,读起来没有什么感觉,那是他们只看到文字,没有去思考,没有去理解这些理论中的深意。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毛泽东思想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一些人一看就觉得是老调重弹,没有什么意思。如果大家在阅读的时候,结合我们的历史和现实就能加深对这个思想的理解。自民国以来,我们国内的军阀混战,很多军阀不是依靠这个国家就是依傍那个国家,包括蒋介石都是如此。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没有完全依靠前苏联。2009年国考申论的题目涉及金融危机、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的问题,这就可以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角度去谈。强调我们在经济、技术和粮食生产领域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新时期新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光荣而伟大的传统。这样就可以从独立自主的角度写一篇见解深刻、观点明确的文章了,这不比那些千篇一律只会按照套路来写的文章更加漂亮吗?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在后面的章节里会结合这些理论来谈文章写作。理论性的着作不一定就限制在教科书规定的范围之内,其他的一些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中国古典诸子百家的经典都可以读,大家在写申论的时候可以选取其中和党的方针政策不矛盾的那些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持。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以为要读这么多书才能考好申论。多读书固然是好的,不过最关键的是读了之后要会用。就应对申论考试本身来说,阅读并掌握教科书中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文章写作都要求论述深刻,怎样才能叫论述深刻?说得狭窄一点,只有有理论深度和高度,能极高明而道中庸才能叫论述深刻。相关的理论将结合文章的写作和背景知识梳理的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2.官方文件。新的考试大纲中要求“语言表达规范”,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语言表达规范。语言表达存在偏差,或者感觉写起来有难度的考生,有必要去读读官方的文件。最集中、最好的官方文件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不管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报告都可以读,再一个是一些临时性的文件或者领导的讲话。阅读文件不仅能够培养语感,而且可以为答题提供背景性的素材。在阅读文件的时候,不仅要读内容,还要读它的句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报告都和申论考试有关系,相关的内容我们将在本书的附录中提供给大家。
3.评论文章。阅读评论文章的时候要选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写得好,而且也不是所有文章都和申论考试相关。有些考生经常听说要阅读《半月谈》的文章,这固然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半月谈》的文章都和申论的主题相关,这就需要考生认真辨别,仔细筛选。
4.背景素材。就是和考试的主题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有了这些背景素材就能丰富答题的内容,拓展答题的视野。第一章把脉申论——命题趋势与动态第一节分卷考试意味着什么——省直和地市卷的异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