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暑期临近,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开始增多。针对近日连续发生的几期溺水事故,教育部日前下发紧急通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安全,防止学生溺水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6月11日《齐鲁晚报》)
【标准表述】
年轻的生命因溺水事故意外陨落,令人痛心。其背后暴露出的安全教育缺失,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审视近期发生的几起事故,溺亡地点不同,学生年龄有大小,但有一个共性,就是这些学生都在农村中小学就读,正如教育部通知所言,今年以来的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野外水域。在加强安全教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不应成为盲区。
不可否认,为扭转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局面,全国各地近年来都加强了安全教育。不少省份将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在遇到诸如火灾、地震、溺水等危急情形时如何自救,很多中小学生不再是一无所知。但这些安全教育资源并没有平均分配,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都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简单叮嘱的阶段,学校的安全意识也较为淡薄,有的甚至就不曾开设专门的安全课程。此次发生在松花江畔的溺水事故,起初只是一名学生落水,其余五人手拉手营救,却最终造成4人遇难,显然,孩子们没有学到自救常识,这导致了悲剧的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当前农村地区不但不应成为安全教育盲区,还应成为普及安全教育的重点区域。毋庸置疑,相较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隐患相对更多。拿溺水问题来说,农村孩子没有安全设施完备的游泳池可用,只能在池塘、水库、河道里游泳,潜在的风险更大,对安全常识的需求也更紧迫。尤其是考虑到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及时履行监护责任,更需要及时到位的学校安全教育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就在一个月前有媒体报道,江西五名留守儿童溺亡,全村甚至找不到一名年轻人施救,补上农村安全教育这块短板,已经是当务之急。
教育部在紧急通报中要求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立即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立即立即开展全面排查。亡羊补牢,好过不补。但更希望这些举措能够做在事前,而不是事后,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理应成为教育的首要前提。下几个紧急通知,开几次紧急会议,搞几次运动式排查,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在平时扎扎实实地进行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将安全教育资源均衡地推向城乡每一所学校,使安全常识伴随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