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民发帖曝光“共和国脊梁”评奖另一主办方——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已8年未年检”,“评奖期间仍处于清理整顿期”,“其‘秘书长’李和平一直无合法身份”等问题。经核实,网帖反映内容基本属实。“中爱联”业务主管单位文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爱联”的确违规,正在对其进行清理整顿。
从倪萍获“共和国脊梁”奖开始,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舆论依然在艰难地抽丝剥茧觅求真相,实是有关部门回应舆情的败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共和国脊梁”奖在被深度审视的过程中,其主办方相继原形毕露: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办活动没有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备,属于违规活动;《影响力人物》杂志并未在新闻出版总署登记注册,涉嫌非法媒体;“中爱联”8年未年检处于清理整顿期。而且,一些组织者的身份存疑,活动还收取不菲的“参会费”,这个一身灰色的丑闻事件越滚越大。
这些丰硕的“扒粪”成果,几乎均来自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互动,模式如“中爱联”的画皮被揭开一般,先是网友发帖曝光,随后传统媒体跟进核实。在此之外,有关社会人士亦加入其中寻诸情理与法理。譬如有律师指出,依据两办《关于加强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工作的通知》,冠以“全国”、“中华”等名称的评选活动为全国性评奖,主办方不得收费并须申请审批立项;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借评奖之名收取高额费用是违法行为。
无论从舆情汹汹来看,还是观照相关法规政策,这一事件都被推到了公共事件的高度。遗憾的是,如此多的主办“单位”背后,有着更多的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监管部门。然而,几乎没有一个部门主动站出来回应此事,而是被动地等待质询和挖掘,媒体不找上门求证不发言。主动回应这种问题有困难吗?仿佛没有。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指出:微博已成为网络的舆论中心,成为了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看看那些网络上的民生表情、吐火脸谱和质疑情绪,有关部门需要倾听社科院蓝皮书的建议,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合作而非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