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媒体报道称,18日,武汉入梅以来第3场强降雨长达20多个小时的大暴雨,让武汉几成“泽国”,82处路段不同程度积水,部分地区积水甚至没过腰部。
署名“想上班先生”的网民戏谑说,“花公交的钱,坐轮渡的票!武汉暴雨后公交成轮渡!罕见呀!”
署名“孤雁2008”的网民说,近日的暴雨,使武汉也没能幸免于受灾。渍水阻塞交通,郊区蔬菜生产基地被淹,农民受损失,中心城区居民吃菜受影响,本来就走高的菜价又推上了一节。
解读:
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遭遇暴雨袭击,出现了严重的内涝、交通拥堵等现象。暴雨,以及随之而来的积水、堵车,中断了交通,也阻断了人们回家的路。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的一种“富贵病”。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对突然发生的积水和交通瘫痪等不能容忍。
现在城市不透水的地表越来越多,那么多水能排到哪儿啊?排到江河,江河就可能发生洪水。拿北京市来说,各个区域的排水标准也不一样,从0.33年一遇到10年一遇。超标准的降雨出现了,怎么办?排水管网的改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将来我们的标准设计肯定会相应提高。现实情况是,在现有条件下,怎样才能做到人性化、系统化的排水呢?将排水系统变成为市民更好服务的系统,让市民了解排水系统的情况,形成良性互动,就是相对最佳了。
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
有人曾说,现代城市地面上的建设花费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花费应该基本上是等量的。地上建设得越繁华,地下支撑起这种繁华的投入就越大。我们现在地上和地下投入的差距很大!一个事实就是,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在欠账。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总的来看,我们城市建设的前瞻性还不够。所以我们的规划总在不断升级,更新。
从公众的角度看,排水设计标准当然越高越好,下多大的雨都能够通畅地排掉。但建这么好的系统,资金哪里来呢?如果能科学地确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再辅助以风险评估,排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