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彻底遏制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就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否则,只是发个文件或出个政策,无论最初怎样声色俱厉,最终仍可能是虚惊一场。
卫生部8日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这意味着一些价格昂贵的抗生素将不能列入门诊处方。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新规,剑指抗生素滥用,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被中国患者称为“消炎药”的抗生素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常用药,一些人偶感不适,甚至不到医院就自我诊疗。这种随时随地使用抗生素的便利也给患者带来了各种副作用和潜在的危害,曾经很多人把四环素当做“万金油”,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让人“难以启齿”的“四环素牙”。当然,更严重的抗生素滥用已经危及患者生命,一些原本可以治疗的病症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医生束手无策。据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介绍,由于抗生素滥用,细菌整体的耐药率,在中国要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遏制抗生素滥用,有多重渠道可以尝试,比如对公众加强宣传,使之了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由此杜绝一些患者到医院就诊像到饭店“点菜”一样,指挥医生开方使用抗生素。另外,在药品流通渠道加以管制,严格执行无处方不得在药店购买抗生素的规定。当然,最关键的环节还在医院,毕竟处方权掌握在医生手里,该不该使用抗生素最终还是医生说了算。
可以说,绝大多数医生都比患者更清楚应该如何使用抗生素以及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他们应该会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加以判断。但是,在现行的医疗体制背景下,医生不仅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医疗市场上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同时他们也是医药企业和流通商的重点公关对象。所以,一纸处方究竟怎么开,有时就不得不斟酌各种利益关系,而不仅仅是做专业考量。虽然卫生部近几年连续出台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但都没有起到“药到病除”的功效,原因还在于这些政策都是从表层和末节着手,而没有从深层斩断利益链。
目前各地医院都存在一种倒挂现象,那就是药品和医疗器械值钱,但是医生的诊疗技术则不具有特殊的价值。医生的收入往往不能体现在自身的诊疗水平和劳动强度上,而是看谁开的药物和器械更贵重,通过开方提成回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要想彻底遏制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就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否则,只是发个文件或出个政策,无论最初怎样的声色俱厉,最终仍可能是虚惊一场。毕竟,那么多药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抗生素,并源源不断地流向医院,一些医生在这里少用了,就可能在那里多用一些,千头万绪哪是卫生部能盯得住的。即便偶尔查出问题,也是自己人监督自己人,这个风险并不算很大。
所以,要遏制抗生素滥用,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让医生从目前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跳出来,安心地开负责任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