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2017年半月谈第20期_半月谈2017第20期文章汇总
http://www.sdgwy.org       2017-12-04      来源:半月谈
【字体: 】              

  点此下载半月谈2017年第20期精选文章汇总(打印版)


  《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学习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务员申论备考非常好的资料。


  下面是网页阅读版:

 

  十九大特别报道: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一


  现代化何以成为代表文明进步的世界现象


  18世纪以来,现代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已成为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其中,发达国家要保持世界前沿水平,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前沿水平。


  现代化堪称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竞赛


  形象地说,现代化就像是一场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竞赛,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这种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在20世纪后50年里,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看来,现代化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


  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声,航海大发现激发了人们的空前热情,许多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那就是“现代”。


  18世纪中叶,欧洲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相信,“成为现代的、满足现代的需要”代表了时代潮流。


  于是,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1748年~1770年),用来描述这个新现象。随后,“现代化”走出欧洲,向其他地区扩散。


  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


  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它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领域。


  现代化包括四个转型,即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人既是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


  现代化现象首先出现在少数先行国家,然后扩展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也有少数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参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对世界131个国家1960年~2014年现代化进程的评估中发现,1960年,约有14个国家完成经典现代化,即第一次现代化;2014年约有74个国家完成或基本实现经典现代化,有29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现代化代表文明进步是大势所趋


  人类文明走过5000多年历程,世界现代化已经走过近300年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前沿国家和后进国家。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18世纪~21世纪的400年里,它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其中,第一次现代化包括三次浪潮: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第二次现代化预计将包括三次浪潮:信息化、仿生化和体验化。


  现代化还是一种国际竞争,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如果一个国家不选择或拒绝现代化,那么它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会扩大。


  国家现代化路径多元,需寻求合适模式


  根据现代化的政治挑战和时间划分,美国学者布莱克把国家现代化分为英法型、西方衍生国型、其他欧洲国家型、拉美国家型、独立国家型、原殖民地国家型和非洲国家型。


  1960年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所谓的“后现代”。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入第二次现代化,21世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理性化,注重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目前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成为一种国际共识,第二次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前沿和发展方向并扩展到全球。


  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吸引,并加速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


  它们可以推动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集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降低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迎头赶上第二次现代化的未来世界前沿,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


  在过去300年里,有些国家保持发达国家的地位,有些国家成功晋级,有些国家地位下降。


  地位上升的国家,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既有工业化优先、民主化优先和城市化优先模式,也有经济优先、教育优先和协调发展模式等;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既有知识化优先、信息化优先和生态化优先模式,也有协调发展模式等。


  国家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二


  在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中国坐标如何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变化是永恒的存在。通过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指数评价,可以动态监测世界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指数是反映国家现代化水平和重要特征的发展指标,是世界131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包括第一次现代化指数(1950年至今)、第二次现代化指数(1970年至今)和综合现代化指数(1980年至今)。


  衡量现代化国家的多元标准和指标


  第一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进展(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


  其特点主要是可以比较好地表征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其适用对象减少;指标和标准值是固定的。


  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第二次现代化的进展(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为典型特征的新现代化)。


  其特点为能够比较好地表征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适用对象增多;指标和基准值是可变的。


  综合现代化指数则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距。特点为可以同时表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水平,适用范围比较广;指标和参考值是可变的,可称为相对现代化指数,主要反映“相对水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教授访问中国,提出经典现代化的11个评价指标。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选择其中10个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增加值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例、城市人口比例、医生比例、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等)作为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


  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70年代以来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I和知识应用II等四大类指标和16个具体指标。


  其中,知识创新是指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创造和新知识首次应用;知识应用I为改进生活质量,知识应用II为改进经济质量;物质产业包括农业和工业。


  综合现代化则是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现代化评价,选择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共性指标,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水平。


  值得提醒的是,世界现代化指数反映世界131个国家、不同组国家和世界平均的现代化水平,它体现世界现代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水平,它没有包括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化水平。


  客观地说,世界现代化指数,只是反映了现代化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


  中国现代化指数及在世界的方位坐标


  中国现代化探索和建设进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1840/1860年~1911年清朝末年的现代化起步;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1949年以来的全面现代化建设。


  当前,中国现代化指数和方位坐标如何?


  现代化研究界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


  中国现代化指数包括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反映中国现代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的综合水平。


  以2014年为例,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约为99,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第51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5,世界排名第51位;综合现代化指数为42,世界排名第63位。


  从国际视野研判,中国仍具有较大国际差距。


  仍以2014年为例,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人均国民收入指标没有达标;


  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知识产权出口比例、人均知识产权进口、人均知识创新经费、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购买力、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等指标,与国际差距较大;


  而在中国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中,人均知识产权贸易、人均知识创新经费、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购买力、能源使用效率、人均制造业等指标,与国际差距比较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指数在不断向国际追赶。据最新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中国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中国现代化水平的第一次现代化指数提高了23点,世界排名提高29位;


  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提高了14点,世界排名提高27位;


  综合现代化数提高了11点,世界排名提高16位。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战略选择无外乎三种:


  第一种,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种,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


  第三种,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研究者认为,第一条道路是不可取的,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第二条道路是最现实的。


  中国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应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化为主和知识化为辅阶段,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知识基础;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阶段,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知识经济具有相当规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阶段,知识化为主阶段,知识经济超过物质经济,知识社会初步形成,第二次现代化从起步期进入成熟期。


  而从区域协调发展进度研判,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适合全力推进第二次现代化,中西部部分中等发达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重,西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第一次现代化,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三


  中国工业现代化怎样“跃进”


  工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工业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满怀实业兴国梦想,探寻工业强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构想。


  目前,中国工业现代化在关键指标等方面相较工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未来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任重道远。


  追赶式发展的中国工业现代化


  从18世纪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经历了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起步比主要发达国家晚了约百年。


  从清朝后期的工业现代化起步,到民国时期的局部工业现代化,再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在工业的投入、效率、供给能力、消费水平、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制造起步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从小到大,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现已跃居世界第一,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


  1960年至2010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提高了约9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6倍。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属于工业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综合工业现代化指数为34,排名世界第59位。


  中国工业现代化呼唤升级版


  工业比例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对比来看,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优势及劣势十分明显:规模上,无论是工业规模还是制造规模,中国都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占比分别达到20%与24%。


  但“工业强国不是建立在地摊上”,质量中下游、专利以外围专利为主、环境压力大构成了三大劣势。


  从中国产业结构来看,农业比例高、服务业比例低,工业比例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与美国相比,2015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约是美国的1/6。


  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


  《世界经理人》报告结果显示:中国近九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处于初、中级水平。


  2015年,我国制造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仅1/3,大中型制造企业也刚超过50%。而美德日等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达80%至90%。


  找好突破口,完成质量、标准、设计三次跃进


  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015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描绘了蓝图。


  其中,质量为先、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是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要点。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明确企业法人质量责任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


  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之一。


  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碧水的盼望和要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


  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30年,中国工业的世界声誉要实现三次跃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量,从中国质量到中国标准,从中国标准到中国设计。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四


  中国农业现代化重点在哪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19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中国选择综合农业现代化路径,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具有坚实基础。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短板,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食物供应量成倍增长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十几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增。2016年,中国粮食总产12325亿斤,虽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中国“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民增收实现连快,2016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连续7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如果放在更长的历史跨度来看,中国农业在近5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更是显而易见。


  以人均食物供应量来看,从1961年的每天1439千卡上升至2013年的每天3108千卡;人均蛋白质供应量从1961年的每天39.5克上升至2013年的每天98.04克。


  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科技投入增加,农药和化肥使用密度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1960年以来,中国农业增加值提高了30多倍,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了3倍多。


  谷物单产和小麦单产分别提高3倍和7倍多,水稻和小麦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谷物单产已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人均食物供应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挑战:农业生产率的国际差距较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属于一个农业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农业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比较来看,欧洲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美洲和亚洲,中国的综合农业现代化排名世界第65位,低于中国现代化整体水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很多新旧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现代化仍存在短板。


  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76%,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约为美国和法国的2%。


  中国农业发展“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在全球经济低迷和主要农业国家连年丰收的大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中国农业竞争力不强问题日益凸显。


  补齐短板是实现中国完整现代化的必要一棋


  去年10月底,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五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化同步”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农业短板。


  为达成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创新强农必不可少,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责任制,完善中国农业创新体系,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农业创新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由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国家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和中央企业等组成。


  区域农业创新体系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建立区域农业科技责任制,以农业高校为责任人,以网络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为纽带,以服务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效率。


  此外,消灭绝对贫困现象,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要把农村这一贫困现象多发区纳入进一步重点帮扶的考虑范畴,同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未来3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关注三个重点,即农业效率现代化、农业结构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需要实现三个转型,即从粮食型向营养型、从产量型向效益型、从生产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全国人民的营养水平。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五


  中国服务业现代化如何赶超


  4年前,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首次超过工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如同工业现代化一样,中国服务业现代化也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从服务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既需补课,又要赶超。


  中国服务业现代化水平约为发达国家平均值的1/3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0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占世界经济的比例超过70%,而农业和工业分别约占3%和27%,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部分。


  2016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8%,在三次产业中继续领跑。


  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


  中国已正式步入从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期。


  在近年来的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和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成为中国服务业增长的新动能。


  但与此同时,中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不小。


  2013年,我国服务业现代化指数为35,排在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9位,属于服务业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同年,高收入国家服务业现代化指数平均值为100,美国为110。


  中国知识经济国际差距显著


  如果说1760年至1970年世界经历了服务经济的第一次转型——即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变化,那么第二次转型则是1970年以来现代服务业向知识型服务业的转型。


  知识型服务业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部门,包括专业和科技服务、教育、信息、文化、健康和金融服务等九大类型。


  按照服务的知识含量,服务经济可以划分为知识含量低的传统劳务型服务经济和知识含量高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后者是我国服务业的短板。


  以2010年人均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作比较,美国是中国的20多倍,德国是中国的10多倍。


  要建成知识经济强国,核心指标须达标: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40%。


  建设知识经济强国,既要补课又要赶超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各项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才红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中国充分释放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政策红利,发挥“十三五”规划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


  如果说,发展劳务型服务业是补课,完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那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就是赶超,完成从服务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知识型服务业是一种高知识、高创新、高增值、低能耗的产业,应作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点领域和方向。


  未来30年,应重点做好三件事,即大力发展劳务型服务业,推动服务质量现代化,建设流通服务强国;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推动服务内容现代化,建设知识经济强国;加快诚信文化建设,推进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诚信社会。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六


  生态现代化如何创新


  新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已成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经过近40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迸发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生态现代化面向未来,负重前行。


  深化生态现代化理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20世纪80年代,德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并据此描绘出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的环境压力,让中国在通往现代化之路上背上沉重的环境包袱。


  摆在中国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


  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


  第三条路,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


  经济发展慢了,不行;环保出现问题,也不行。结合国内外条件,中国作出选择: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适合国情的合理路径。


  于是,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生态文明的探索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渐次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绿方式”,绿色生态的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新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引领下,中国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展环保督察、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河长制……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成效日显。


  加速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未来,中国生态现代化须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三个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更有力的系列举措亟待实施:走绿色城市化道路;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生态现代化呼唤创新、合作


  根据测算,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先后完成,人口规模、资源需求、环境压力可能会达到峰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将放大。


  绿色科技创新是生态现代化中的核心机制。在完成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创新是中国目前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推动与生态现代化相适应的环保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现代化事关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其中有合作,也难免冲突、对抗。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冲突和对抗是环境运动的突出特征。80年代以来,环保领域的斗争仍此起彼伏,但环保合作成为主流。


  今天,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扩散、废物污染转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都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需要全球公民的民主参与和平等合作。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七


  十九大全新布局现代化为何提速


  自从历史庄严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的接力棒交到中国共产党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


  从“四化”、“三步走”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现代化途径。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实现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目标得以贯通。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又进行了全新布局。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现代化的马拉松赛场,领跑者是发达国家,落后者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研究领域,人们常把发达国家称为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称为非现代化国家。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受外部世界影响,几次现代化机遇为外力所打断。但在国家现代化的竞技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不甘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不断参照世界先进标准,奋发图强。


  然而,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长跑远非一蹴而就。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指出,2014年的中国处于初等发达国家行列,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党的十九大将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关联,明确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承诺和宣誓,昭示着责任和担当。


  “这是振奋人心的承诺和号召。”十九大代表、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注意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时,还特别强调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这8个字。“能够和千千万万党员一道,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辈当自强不息、奋力而为。”


  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览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采取分领域、分时段、分步骤的做法。


  按照国家发达的分类标准,世界上的国家可分为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后三者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而要早日实现现代化,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两步走,先升级为中等发达国家,然后成为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不断设计国家现代化路径和目标。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工业化强国。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三步走”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速了国家现代化的时间表,细化了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认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历程,将从“创新型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文明”“人民生活”“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美丽中国”等六大维度出发,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奋斗十五年”历程,目标指向更为远大,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三个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新的奋斗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新的奋斗目标也在接力奋斗、层层递进”。


  令人瞩目的是,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实际上是根据我国发展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缩短了15年。


  《中国现代化报告》此前已经做过定量分析,如果按1990年~2012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进行测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之前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十余年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


  统筹部署,全面发力,推进各领域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过程,包括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的现代化。针对现代化命题,十九大报告给出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对推进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生态、军事诸多方面的现代化,作出分门别类的部署。


  十九大代表、山东潍坊市委书记刘曙光表示,报告按照不同领域的实践层面进行了详细部署,“提出了上百条新举措,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落实有策,行动有方”。


  在国家政治层面的现代化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十九大报告系统规划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经济领域跨越转型关口的迫切要求。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十九大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


  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立足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具体安排上,强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


  十九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校长杨琼英表示,教育工作者也要进入新时代,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十九大代表、贵州省印江县委书记田艳注意到,相比过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表述,十九大报告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新增了“美丽”二字。“无论是到2035年,还是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


  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谋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方面,十九大强调:“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具体军兵种上,又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


  可以预见,十九大之后,中国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视野更开阔,目光更笃定,步履更矫健。


  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八问之八


  中国现代化之路启示世界什么


  中国现代化道路有何独特经验和优势?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何不同内涵和特征?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启迪?


  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然后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的做法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两步并作一步走”,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一条新道路,树立一个新标杆。


  政党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


  中国从1840年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到1950年才入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在1950年以前,中国缺乏现代化理论,缺乏现代化目标,国家现代化过程是一种“简单模仿”。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顺利进入和完成国家现代化,近代至新中国成立时期遭遇现代化道路“梗阻”,严峻的历史条件、外部环境,都对中国现代化提出考问:中国如何才能步入国家现代化的正轨,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不容否认的是,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者,没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中国现代化必将徘徊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境地,举步维艰。


  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化机遇由此出现崭新的曙光,拥有了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扫清国家现代化障碍的道路。


  通过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自此,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探索对接现代化路径。


  但肩负起国家现代化重任,绝非易事。它必然伴随着痛苦、挫折和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副产品。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评价说,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国家执政党的区别之处,就在于这个党具有自己的使命感。


  英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领导者,是中国现代化的设计师,“所以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作用,根本无法讨论中国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提供有力政治保障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和发展引领国家现代化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奔向现代化,中国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频创奇迹,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均衡发展


  当前,世界现代化进程仍在深化、发展。从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理性化等为主要特点的第一次现代化,到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全球化、智能化等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


  世界现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发展也极不平衡。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相当于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量,实现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世纪工程,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发展不同步、不平衡现象,难以避免。


  中国有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虽然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早已迈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仍有不少地区处于由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阶段,部分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


  除却区域现代化的不平衡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具体到每项现代化指标的比较上,现代化的程度存在差异,现代化的步伐有先后之分。


  现代化的不同步、不平衡,容易带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不同步、不均衡。


  与一些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命脉被金融寡头或利益集团把持不同,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如此评述中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果的缘由。


  为解决不平衡问题,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同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针对各领域存在的现代化短板,中国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破题,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路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现代化铺路。


  从改革开放时期倡导共同富裕,到党的十九大高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执政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给中国百姓带来的获得感日益增多,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后发赶超,“弯道超车”


  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路径,中国必须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然后,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型;最后,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事实上,一国对于现代化路径的选择,需要更深的筹谋。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应是充分利用各种后发效应,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引进高新技术改造而获得生产力,短时期内高速度跨越性发展和带动广泛社会改革,以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连级跳”过程。


  经验表明,采用传统模式,中国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搜集1860年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各种数据建立相应理论模型,并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后,发现中国现代化路径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而是采用两次现代化“并作一步走”的协调发展模式,以“弯道超车”的“运河战略”,追赶西方发达国家。


  如今,中国借助后发优势,已经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化后期社会,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存的基本态势。


  十九大召开期间,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走向新时代”为主题展望未来中国现代化之路:“到2020年实现小康;到2035年转型为一个被认为在全球竞争中拥有特别创新能力的经济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百岁生日时,中国人应该能过上一种比此前更幸福、更安全和更健康的生活。”


  多元模式,自主选择


  现代化从来不只有单一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选择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对于现代化的实践,不同国家做法既有共性也有差别。现代化的不同要素组合形成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采用的策略不同,在某个时期相对优先发展某种要素,也会形成不同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面临与中国现代化任务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不少。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因为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选择不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遭遇困难和陷阱,或经济停滞,或社会动荡,乃至国家分裂,迟迟未能顺利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中华民族无疑是伟大的。它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并在农业文明时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它痛失工业革命的机会,在200多年现代化浪潮中成为落伍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面对现代化的差距,中国没有气馁,也没有盲目去邯郸学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自主战略立场,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不去机械克隆西方现代化模式,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路。


  中国之路的成功,也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也始终尊重和鼓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各自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成功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的力量。与数百年来传统大国通过建立殖民体系、对外武力扩张实现强大截然不同,中国的发展壮大完全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当前历史方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之路,全球瞩目;中国方案,世界借鉴。


  古巴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巴拉格尔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佳选择,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的历史、社会经济条件和地缘政治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也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它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于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一种“参考经验”。


  走进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论断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怎样认识新时代,怎样走进新时代,正在激发中国人的豪情,引发中国人的深思。


  我们今天走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属于人类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时代。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开启了人类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共产党宣言》1920年后在中国的传播,培育了一代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成为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不断推进人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心在西欧,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艰辛的理论开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东欧,列宁提出和论述了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论断和新特征,通过十月革命,开辟了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下,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时代”。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际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时代”。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征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近70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大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奋力开拓.经历五年的创新发展和五年的深刻历史性变革,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都进入了世界发展前列,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年的历史性变革和创新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国家“强起来”的新时代。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这些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构成了人类社会主义波浪式发展的前进历程。一个时代到来了,孕育着另一个新时代,每一个新时代都把人类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人类社会主义发展长河中的又一个新时代。


  还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靠改革、开放、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逐步赶上和逐渐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逐步超越资本主义,用发展引领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和毛泽东的革命时代,社会主义都是通过“革命”来实现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现途径是通过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抗来推进各自的发展与“对抗”。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绝对压倒性优势,同时对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与“围剿”,导致20世纪末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下台,国际社会主义进入低潮。


  在社会主义的曲折与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扭住发展不放,通过“改革、开放、发展”齐头并进,经历近40年奋力拼搏,终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并在世界上高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逐步赶上资本主义并逐步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站起来”而进行了长达110年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付出了超过五千万中华儿女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1951年中国的人口占世界1/4,而经济总量只有100亿美元,国家财政税收只有100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12万亿美元,与美国有6万亿美元差距。中国年经济增长率超过6%,美国平均每年增长不到2%,双方还有不到十年的发展距离。


  逐步赶上和逐渐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会更加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品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全体中华儿女要坚定“四个自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作为,走进新时代,拥抱新时代,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领悟新思想


  思想是时代的先声,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十九大隆重召开期间,多位十九大代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思想昭示新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九大代表、广西玉林市委书记莫恭明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着划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的飞跃性结合。”


  在十九大代表们眼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十九大代表、山东日照市委书记刘星泰对半月谈记者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的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个进程的受益者。“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充满必胜信心。”十九大代表、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徐进表示。


  “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新思想的指引。”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对半月谈记者说,“这种思想指引,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思想明确新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各项事业发展,又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十九大代表、河南濮阳市委书记何雄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认为,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改革、发展、法治、强军、外交等目标,以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各个方面内容。


  八个“明确”首先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张异宾代表看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有充足底气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并且充满信心地提出了新的2050年目标。


  新思想还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6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一方面是需求日益广泛,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刘星泰代表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从原来的偏重速度,向更加重视质量、公平转变,下大气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思想最后一个“明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十九大代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书记李刚对半月谈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开启新的奋斗征程,仍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


  新思想坚持新方略


  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坚持新发展理念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十四个“坚持”进行系统谋划,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刘星泰代表告诉半月谈记者:“八个‘明确’从认识论的维度,深刻阐释了这一崭新伟大思想的科学内涵,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性问题。十四个‘坚持’则从方法论的维度,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谋划了今后我们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得更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个“坚持”,首要的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何雄代表表示,作为地方党委,坚持党的领导,要体现在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上,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要体现在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上,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强大合力;要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落实到抓好各项工作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二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十九大代表、四川遂宁市委书记赵世勇认为,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诠释了我们党的政治情怀和责任担当。


  采访中,多位代表结合实际工作,分享践行十四个“坚持”的感悟和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日照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哪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就向哪里动刀子。“我们在园区改革方面,积极推行职员制和绩效工资制改革,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实现了园区发展的提质增效。”刘星泰代表说,“今后我们将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进一步通过改革破除阻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创新驱动效应、集约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指标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十九大代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苏州工业园区承担着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两项任务。未来我们将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创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列为新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整个十九大报告用一个章节来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沙漠面积约占三成。据李刚代表介绍,巴州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以建设南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优化绿洲、抚育山区、稳定荒漠。


  4年前,在巴州和静县,离县城不远的北山曾聚集十余家砂石料厂。机器一启风一吹,沙土便随风而下,遮天蔽日。当地政府启动北山绿化工程,关停砂石料厂,开展8次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如今,北山植树438万棵,30平方公里区域实现林网化。在昔日荒滩上,水景公园、休闲采摘园已显雏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治理国家长期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对半月谈记者说,新思想既有丰富内涵,又有基本方略,是认识论、方法论的科学体系,对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极具指导意义,必须领悟到位、贯彻到位。


  新时代、新思想呼唤新作为、新担当。十九大代表、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刘会英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在新思想的引领下,以强烈的责任感、深沉的使命感,以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十九大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党的十九大庄严承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盼望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的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新期待又有哪此?半月谈记者分赴各地问需于民进行了调研采集。


  更好的教育


  何超霖(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赤岭路社区居民、孩子家长):目前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砸锅卖铁买学区房、咬紧牙关择校陪读,已成为最让家长焦虑的“战场”。现在城市学校硬件的均衡在逐步实现,但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期盼十九大之后落实教育优先,均衡布局教育资源,最终让“校校有名师”,家长们就不用削尖脑袋往名校挤了。


  荣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上奉镇沙洲小学校长):如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现状突出。希望十九大之后,有更多政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有更多优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任教,“请得进,留得住,教得好”,让农村孩子也能在家门口接受到优质教育。


  东渐明(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红军小学校长):野三关是教育大镇,周边乡镇家长出门打工,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到镇上来,结果学生人数激增,出现超级大班现象。希望落实好小班制,让学生分享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贺吉早(湖南省中方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职业教育以实践、实训为主,“双师型”教师比普高教师要求更高。期盼开辟绿色通道把能工巧匠引进学校.真正让职校毕业的学生学好一技之长.让职校毕业生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黎丽(河南籍进城务工人员):我和老公进城务工,孩子一直留在老家。特别期盼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手续,放宽入学就读条件,实行零障碍、零拒绝,别让打工子弟“学无定所”。


  【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刘兰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镇小溪村贫困户):现在村里发展油茶产业,吸纳自己到油茶基地工作,一个月能拿到1300多元。村里像我这样四五十岁的人很多,希望党委政府引进更多的产业基地,帮助更多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找到稳定的工作。


  牛百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读博士生):自己明年即将毕业,想找到一份与自己研究领域对口的工作。希望国家对愿意坚守在基层一线、艰苦偏远地方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更加优惠的条件,避免隐形的就业歧视。


  李竹梅(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期盼加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力度,持续推进“双创”,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隋永明(山东济南市一销售公司员工):不管自己怎么苦干,上升空间有限。职业成长“天花板”的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加以重视和解决。


  刘清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大三学生):毕业后出去工作,除了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不错外,更合理、更富余的休假和更舒适的单位文化、人文关怀也是大家考虑的因素。让奋斗者更快乐,更有尊严。


  (十九大报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更满意的收入


  肖菲(湖北武汉一家私营企业员工):我现在每月4000多块钱工资,小孩今年刚出生,又要还房贷,压力挺大。更满意的收入,不是说要过奢靡的生活,而是过较为体面的生活,在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会为合理的开支发愁。


  颜江涛(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个体户):当前一些行业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同一个单位的企业工人、事业编制人员和公务员,三者的退休工资悬殊。期盼十九大之后能够逐步缩小这方面的差距。


  凌继河(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我打算办一所农民学校,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我们的大米卖出更高的价格,让农民赚更多的钱。我盼望着,国家在培养职业农民上发力,让农民能够获得更满意的收入,出门也可以拍着胸脯自豪地说“我的职业是农民”。


  陈晴(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这几年.我自己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以工资收入和投资收入为主,现在还新增了通过互联网授课取得的费用,这些收入虽占比不高,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会继续尝试更多知识变现的机会,也希望能获得更多知识变现的渠道.能够学以致用。


  庄心妍(网络歌手):网友对原创歌手、原创音乐的支持,让我年收入近百万元。我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保障知识产权,有更多的渠道让正版的声音传得更远,让我的劳动能够越来越值钱。


  王睿(九州证券办公室主任):这两年IPO常态化,公司多家人股企业都在排队等待过会,预期年终效益将十分可观。十九大之后,希望加大对股市的治理,形成良性机制,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股息、红利。


  【十九大报告】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苏维真(重庆退休国企干部):我的退休金从一个月4000多元到现在5000多元,感觉挺有盼头的。这几年,部分物价上涨较快,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


  陈庆洪(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劳动所所长):希望健全参保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标准,争取早日覆盖更多的农村老年人。


  陈积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杰村乡韶溪村贫困户):自己身患尿毒症,2016年被认定为精准扶贫户后,能享受到县里健康扶贫政策,由原来每月花费2000多元医药费到现在每月只需不到200元费用。期盼国家重点关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进一步为患病贫困户减轻就医压力。


  许燕(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长巷社区书记):由于统筹层次不高等原因,当前医保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还没有做到平权同利。“漂老人”虽然可以在其子女城市就医,但是需要回到户口所属地办理相关手续。期待十九大之后能够提升医保报销比例,做到省内平衡,跨省医保联网尽快落地。


  【十九大报告】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柳琴唐(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卫计局局长):目前基层对优质医疗人才吸引力太弱,大医院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虹吸效应”明显。大医院就诊病种病例多、医生眼界开阔等优势突出,基层医疗人员有学习先进医疗技术的诉求。如何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住确实是个难题。


  朱祥波(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分级诊疗是实现优质大医院与广大基层医院建立密切连通关系,方便基层患者看大病和解难症的重要政策。当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问题非常突出,百姓老往县城、省城跑。如何有效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希望医联体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王志兰(天津失独家庭老人):希望国家支持针对失独老人、残疾人的“家庭病房”,“在家住院”也能享受到医院的相关待遇。


  刘晓琳(自由撰稿人):我是一名重度脑瘫患者,期盼提高大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目前大病救助只针对某种大病可以报销,对一些并发症的治疗药物就不能报销。


  孙美婷(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田寨村村医):村民因为生活习惯的问题,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病多发。希望经常组织针对村医的技术培训,让村民防病于未然。


  【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陈思渝(驿公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我工作的地方房租很高,而且每天都要跨江上班,面临“职住分离”的问题。期待政府综合施策,加强楼市调控,真正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


  斯利灿(浙江省诸暨市东和乡乡长):山区平地少、建房空间少,为了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分配到农村的建房指标也有限,这就和农户建新房的强烈需求产生冲突。期盼能够出台差异性的政策,切实改善偏僻山区乡镇居民的居住条件。


  黄辉(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狮象桥社区居民):我希望政府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上更加重视统筹。建成的小区住宅最好能闹中取静,小区里面要多一些绿化,要配备儿童乐园、休闲场所和一些健身设施,离学校和菜市场都不应太远。


  裘黎明(绿城乐居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很多地方认为保障房带有低档次的标签,不少建成后成了第二个城中村。不少非专业企业和一些借用其他开发企业资质的中小开发企业,建设的时候不注重外立面美观和居住功能。


  钱海军(国家电网供电公司职工):一些家庭居住的老旧房屋存在室内照明线路搭接混乱、线路老化等安全隐患。政府在危旧房改造的过程中要多关注此类“隐蔽工程”,让千家万户的灯都能够安全地亮起来。


  【十九大报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更优美的环境


  谭江波(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有“大城市病”。我期待未来的城市能够“宜居、乐活、畅行”,建设更多的生态公园和生态走廊,打造15分钟生活圈,每一个居民区周围都有可供休闲散步的绿地公园、综合性商场。


  刘庆婧(北京市民):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我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生态县市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的考核,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要查清原因,严格追责严肃处理。


  赵铝云(浙江省新昌县城南乡副乡长):绿色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减少生态破坏的损失、生态治理的成本.也是在增加社会财富积累。我期盼更多乡镇能加快培育与环境保护不冲突的新产业、新服务、新商业模式。


  闫丽(家在甘肃的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全社会要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如在北方推进天然气、生物能源等新兴能源供暖,减少供暖期间的燃煤污染,减少雾霾天气;在南方地区要实现油改气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吴有才(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局长):安吉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010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我们期待着国家出台政策,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美丽风景”催生出“美丽经济”。


  【十九大报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李国宏(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图书馆馆长):在城市规划中做好文化场所的设计,在公共文化机构中加强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使之承担好群众业余生活的“引路人”角色。


  周昱含(留学法国的博士生):希望省、市、县三级都能建设一定数量的公共图书馆,定期组织社区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同时,挖掘本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加以弘扬。


  李冬(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镇文化站站长):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希望加大农村文化扶贫力度,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


  黄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洪源镇副镇长):农民并非缺少文化需求,而是缺少文化供给、缺少文化组织。要超越以往的工作理念,善于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文化学习、娱乐、交流的平台。


  钱钰璐(江苏省如皋市长寿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现在有各种送电影、送书下基层的活动,但是时代在发展,未来“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应更加贴近百姓的新需要。


  肖帆(中铁十一局集团四公司员工):对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带、与城市生活基本上脱节的工程建设者来说,艰苦、流动、分居等特点,让他们往往缺失了正常的娱乐和文化生活。期盼关注广大一线工程建设者的精神文化需要,让生活更美好。


  【十九大报告】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文化复兴:为民族复兴铸魂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发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召唤。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步履的从容,系于文化复兴蓝图的展开。文化复兴潮起泱泱之际,也正是民族复兴雄鸡高唱之时。


  温古鉴今,返本开新


  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明格局,是文化复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复兴的主轴与红线,即是谋求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文化日新不已的今天,我们当如何萃取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元素,如何将之与时代现实相融相通,旧有文化血脉如何赓续“其命维新”的活力,重启“以文化人”的伟大篇章?这些,是今日文化复兴擘画的首要课题。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并非一成不变的自我复制,而是在积极回应不同历史情势的过程中获得助益也汲取教训,使得中华民族的实践智慧不断提出新的命题、新的规范,新内涵得以探掘,新视域得以开启。诸多从事传统文化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大气舒张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是其能够保持自身发展活性与创造能量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化大潮澎湃而来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应以开放心态为基调。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提供了中国人的价值根源,打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经植入我们的共同记忆,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基因。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认清,以原教旨主义心态回绝现代新潮带来的别样精彩,或是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拥抱“全盘西化”,皆非可取。


  “对于中华传统智慧资源,我们有责任做创造性转化的工作。”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现代重生,关键在于基本价值的沟通与转化,而非全面复古、全盘照搬,更不当试图以中国固有的传统去对抗、抵制现代化进程。


  诚如“文化自觉”学说首倡者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总书记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综合创新之路:谋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创新性发展,探索三脉源流健康互动,良性循环,才是中华文明返本开新的沧桑正道。


  归根结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复兴的指向,应是向现代文明转型。擦亮古老传统与时俱进的气质底色,以谨严的历史诠释重建文化认同,以鲜活的现实关切重塑精神标识,以悠远的未来蓝图凝聚共同价值,让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量由内而外再度激活,是文化复兴值得期待的路线图。


  底色不改,方向不移


  文化复兴,何以行健致远?历史经验的有力回答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传入华夏大地,千百万“庶民”由此获得了青春般的活力;96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让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照亮了神州赤县的天空,文化中国因这信念的力量,重新以昂扬姿态,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包含了为中华民族社会理想而奋斗的最高追求。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96载斗转星移,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在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中结出硕果,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化振兴雄壮交响无可取代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这主旋律中最辉煌的音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石,以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核心价值观是为民族强基固本的灵魂工程建设,为人民凝心聚力的社会共识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让雄浑的中国精神不断彰显,灿烂的中国价值日渐光大,坚定的中国力量持续厚积。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今天,世界形势并非宁静祥和的伊甸园,而是充满了挑战与风险。在文化领域,暗礁尤其难测,激流尤其密集。能够充当“压舱石、定盘星”者,唯有坚若磐石的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系统阐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在为推动社会进步凝聚饱满而深远的精神动能。


  倡导优良家风。家教家风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2015年除夕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谆谆告诫。


  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层典型,根植乡土,心系苍生,蕴含着见贤思齐、成风化俗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各地既重“古贤”又重“今贤”,重构乡村文化传承,敦厚民心,作育民德,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


  重视传统节日。十八大以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秉承“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宗旨,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已是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气底蕴。以核心价值观为旗,文化复兴其行也健,其路也明。


  敢于“拿来”,善于传播


  历史上的灿烂文化,从来有美美与共的气度。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同样不排斥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有益经验与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正是一部在对话与交流中守正出新的历史。今天,我们的文化复兴事业,更应以对话精神的弘扬,求得自我更新能力的光大。正如十九大报告简洁有力的提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80余年前,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希望中国新一代有为青年有甄别的眼力,运用的胆识,“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指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化自不能成为新文化。


  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近百年间中国文化复兴之路始终回荡鲁迅先生的告诫。今天中国文明的发展,已是主动融入、引领世界现代文明潮流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也汲取着全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丰富营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自觉为这一凝聚着世界最广大民众价值理想、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的文明愿景贡献东方智慧。


  文化复兴,汲取与输出相辅相成。文化自信心日益增强,文化影响力日益凸显的中国,“走出去”的步伐越发笃实。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视野中讲好中国故事,文明大国的形象生动而鲜活。积极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扩大国际媒体合作、发展文化服务贸易……中国制度的优势活力、中国方案的积极意义、中国理念的文化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中国,认同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夏勇敏说,这里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什么能在非洲引起关注?就是因为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当地受众的文化习惯,找到了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一个个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连缀起来,就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文明在交流中多彩,在互鉴中丰富。与现代化潮流共舞的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了瑰丽多姿的中国价值,又因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而日见勃兴。


  回应人民,心系人民


  文化复兴为了谁?在今天的中国,唯有以人民的名义,文化复兴之树才可能繁茂参天,根基坚牢。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文化复兴始终的方向。


  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际,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文明便成为人民新的热切期盼。先进文化的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已是百姓朴素中国梦的有机组成。小到个人休闲,大到经济增长,文化色彩饱满的人文环境都是关键因素。但是,浸润民生的文化建设难见速效,须得有定力,有恒心,久久为功。这,考验国家顶层设计的胆识与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介绍,打通“最后一公里”,是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四个有”格局已见规模:一是有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了相关标准要求;二是有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各级文化资源通达城乡基层;三是有内容,积极运用多种手段为基层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四是有人才,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基层工作队伍,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文化惠民事业,不但大手笔频出,而且迈上法治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力作,培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新型文化业态,倡导以建立和谐清新人际关系为导向的文明社会风尚……以人民的名义,新时代正绘就文化发展的万里春光。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这是人民群众向往的小康生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为了这一承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必当力进不止。


  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汇聚为中国文化复兴辉煌事业的持久合力,文明复兴的中国梦,便已是曙色熹微,春山可望。


  农民讲习所,为什么这么能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了贵州省毕节市发展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做法,强调党的根基在基层,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一个创新。


  十九大代表、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发言时念了一段群众编写的歌谣,引起代表们的极大兴趣:“脱贫攻坚讲习所,干部群众你和我。就像当年见红军,看见干部不再躲。宣传政策讲道理,房前屋后种水果。党给我们拔穷根,日子越过越红火。”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了贵州省毕节市发展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做法,强调党的根基在基层,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一个创新。


  十九大代表、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发言时念了一段群众编写的歌谣,引起代表们的极大兴趣:“脱贫攻坚讲习所,干部群众你和我。就像当年见红军,看见干部不再躲。宣传政策讲道理,房前屋后种水果。党给我们拔穷根,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社区干部“血库告急” 最基层何以最难留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权力不大,责任不少;工资不高,压力不小”,十六字道尽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状况。当下,随着老一代村社区干部陆续退休,大学生村官又流动过快,村社区干部青黄不接,更有一些在职同志不愿担当、消极怠工,不利于发挥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村社区“干部荒”


  今年上半年,江苏某村村委会主任退休,需选新主任。该村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年纪大的无力也不愿参选。该村所属镇政府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年纪50岁左右的本村快递员任职。


  “当时就是考虑快递员时间上比较自由,能够兼顾到村里的工作。”该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最后这位新主任走马上任不到一周就不干了,“他不是在送快递,就是在送快递的路上,根本没时间办公”。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今年底将有6位村社区书记退休,而合适的候选人迟迟未定。“没办法,总不能6个村社区书记通通由镇上委派下去。”该镇一位负责人说。


  近年来,很多大学生选择到村社区工作。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多担任信息员,制作台账、表格等,很少参与村社区日常工作,如矛盾调解、事项办理等。“如果把这些日常工作分给大学生村官做,工作刚上手也许他们就考走了,我们又得重新找人熟悉情况,所以不如不让他们接手。”一位社区书记说。


  年轻人留不住,老化的干部队伍里更有一些消极怠工的同志。“你也不能说他不干活,毕竟会也去开,领导交办的任务也去做,但是不太会去主动做什么。”谈到自己的一位同事,一位村会计说。


  待遇不高,压力不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拆迁、扶贫、开证明、秸秆禁烧、矛盾调解、老小区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整治……合格的村社区干部得什么工作都能做,什么怨气都能受,什么责任都能担。


  今年2月,江苏一位村党总支书记长时间带病工作,最后因癌症离世。记者到当地采访发现,该村有部分村民对他的离去觉得“活该”。“那时拆迁任务重,他在医院化疗结束就去村民家谈拆迁。村民说他太讲原则,不变通,没规定就坚决不给办。”与这位书记共事多年的一位同志说,“现在谁还愿意干,寒心啊!”


  “事情多、压力大,待遇还不如工人。如果家里情况不好的话,根本不适合干这行。”江苏某村的村委会主任说,他搭班子时会尽量找那些家境不错的人。


  在村社区里,所有工作人员没有编制,进入公务员序列的少之又少。村社区书记大多是在不同村社区之间切换当书记,一般村社区工作人员更是一辈子待在同一个村社区的同一个岗位上。


  “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单条线工作,而村社区工作多是全方位、点线面结合,很能锻炼人。”一位大学生村官说,在村社区干经济上没实惠,工作上也没出路,自然只能将其视为积累经验的跳板。一有合适岗位就会毫不犹豫跳槽,的确很难沉下心来熟悉基层工作,安心服务基层群众。


  有劲头 有奔头 有甜头


  要让马儿快些跑,得让马儿吃得饱。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


  “应该像城市社区一样,逐步把农村社区从经济发展的任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基层治理和服务职能。”江苏省淮安市一位曾经在乡镇工作过十几年的干部葛家耕说,村两委人数众多,收入普遍偏低。“转变村社区职能后,可以适当定一些编制。”


  “要提高他们的收入,至少应该和当地的平均工资相当。”江苏省盱眙县旧铺镇雨山村党总支书记邱金友说,村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与乡村教师、乡镇机关公务员的薪酬相距甚远,付出和收入极不相称。“应该按‘能者多劳、勤者多酬’的原则,鼓励基层探索绩效量化考核和薪酬奖励机制。”


  相比经济待遇,很多基层工作者表示,村社区干部的发展空间亦须拓宽,应逐步打通从村社区两委进入公务员的通道,让其能真正扎根基层。“过去,很多县委书记都是从村里干出来的,都是很有才能、很接地气的人。”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干到市级层面的处级干部说,“这样的‘口子’一定要保留,以利于稳住基层人才队伍。”


  怒放的精神——青岛现象的守与变


  制造业是百业之基。在青岛这座滨海城市,制造业传承了上百年,并日益朝气蓬勃。青岛不仅拥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老牌的“五朵金花”,中车四方、特锐德、红领、软控和明月海藻等一批新名企也迅速崛起,青岛的互联网工业更成为全国的标杆。


  有优秀的企业家才会有优秀的企业,百年青岛制造的背后是企业家精神的代代传承:他们严守标准,立志做高品质的产品;他们勇于颠覆自我,迎接挑战,让危机意识成为不断创新的源泉……


  坚守:做高品质的中国制造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接手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这个厂着实是一个“烂摊子”,不仅发不出工资,还有147万元亏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冰箱生产技术后,张瑞敏向全厂干部员工表明了决心。但当时很多职工还不知道他的决心到底有多大,直到张瑞敏怒砸了76台有瑕疵的冰箱。


  品质,是品牌的根本。2016年,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3%,居全球第一,而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海尔第8次蝉联全球销量冠军。“人还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原来我们的冰箱靠低价竞争,现在我们的冰箱已经成为德国商场里价格最高的冰箱。”张瑞敏说。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民族企业,享誉全球的青岛啤酒在追求品质、捍卫品牌的过程中,也曾经历曲折。上世纪70年代末,一把洗瓶的小毛刷掉进了青啤的酒瓶中,而后这瓶带刷啤酒出口到香港……


  为牢记耻辱,发生事故的4月10日成了青岛啤酒“提高质量纪念日”。为严控质量,每一瓶青岛啤酒出厂前需要经历1800多个质量控制点。“在啤酒这个快消行业,要守住的底线就是质量。这既是原则,更是信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副总裁董建军说。


  在青啤,酿酒用的大米必须是脱壳3天之内的新鲜米,生产现场的酿造水每隔2小时就得检查一次……青啤人说:“要想品质好,还是要用笨办法。”


  虽然青啤掌门人已更换好几任,但历任掌门人对质量和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始终没变。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说:“作为最早出口创汇的中国制造企业,青岛啤酒不仅代表着中国啤酒工业的形象,还代表着中国制造的形象,品质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海藻生物制品企业,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居然成立于1968年。


  “49年了,从最初单纯在海藻中提炼碘,到现在建立了齐全的产业链,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守海洋,因为我们想真正做些事。”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说,“中国的制造业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得专注。你得有这种坚持,耐得住寂寞,舍得花时间。”


  澳柯玛,昔日的“电冰柜大王”,如今的智慧冷链专家,30年来专注于制冷行业。“青岛老一代企业家,没有一个不具有家国情怀。”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蔚说。


  嬗变:心存危机意识,不断进取创新


  张瑞敏在青岛企业界是教父级的人物,但人们经常见他皱着眉头,因为他始终怀有危机和忧患意识。


  2000年,中国的网络人口仅为现在的3%,人们还在拨号上网。当时的海尔家电更是如日中天,但张瑞敏敏锐地提出“不触网、就死亡”的论断。为此他曾饱受争议,“这个企业越来越务虚”、“张瑞敏应该去大学教书”等说法曾广为流传。


  现在的海尔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的标杆,“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更是引起了世界管理学界的震动。


  截至今年8月底,海尔平台上200多个小微公司,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52个小微引入风投,18个小微估值过亿,其中5个小微估值过5亿,2个小微估值过20亿。


  青啤内部分成“红军”“蓝军”两支队伍.“红军”负责销售和开发广为消费者熟悉和喜爱的老产品,“蓝军”则负责开发新市场,为青啤的下一步市场战略寻找方向。IPA、鸿运当头、白啤、黑啤、果味炫奇……虽然青啤推出的新特产品只占到公司产能的2%,但它们或将代表青啤的未来。


  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于1995年和弟弟一起创办了现在的公司。2002年,弟弟退出转而从事房地产,而张代理继续坚持做服装。虽然当时生产服装获利轻松,但张代理提前看到了互联网的冲击。


  张代理不顾公司高层、职工、家人、亲友的反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要干成一件事:用工业化手段解决服装定制的效率和成本问题。13年、3亿元、无数次的生产线改造和企业组织架构变革……


  责任: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在普通人看来,张瑞敏早已功成名就。可张瑞敏最朴素的心愿是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个心愿几十年未变。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海尔也在帮助更多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教育是他们率先发力的领域。截至目前,海尔累计投入9800余万元援建了266所希望学校,成为团中央希望工程中捐建希望学校最多的中国企业。


  “黑电巨头”海信集团同样热衷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海信出资重建陈家坝小学,设立海信冰箱倍多分雨辰公益助学金,帮助贫困地区孩子实现梦想。“做企业就是做人,要厚道,要懂得感恩。”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


  青岛啤酒多年来在社会责任领域也贡献颇多,并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社会责任杰出企业奖”。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青岛啤酒7家工厂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脱硫除尘改造、煤改气等烟气治理项目,搭建了完善的低碳运营模式。


  在国家脱贫攻坚战中,青岛企业同样冲锋在前。海尔集团在一些水质不好的农村地区安装水站,还创新出“健康水站+小顺管家+电商平台”的农村“双创”生态社群模式。海尔与全国100个区县达成战略合作,进入1万余村庄,为近千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健康饮水。


  以作战状态,向贫困发起总攻


  走进江西永新县脱贫攻坚北部战区作战室,一幅标满密密麻麻数字的作战图格外醒目。作战图上,纵向标注着入户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无人居住危房拆除率等一系列脱贫指标,横向则是战区内各乡镇的工作进度情况。为如期完成今年脱贫“摘帽”的目标,永新县领导干部正以作战的状态、作战的机制、作战的效率,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永新县地势偏远,可耕地少,长期是国家重点开发扶贫县。近3年来,永新以精神干劲之强补区位劣势之短,全县减贫8929户37474人,33个贫困村“摘帽”。


  四大战区,精准拔寨


  “数据一周更新一次,上面既有各乡镇的任务量,也有差欠量,后面写明了责任人的名字。”指着墙上的作战图,北部战区指挥长、永新县常务副县长卢愉说,全县23个乡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以战区为平台层层传导压实责任、统筹调配各项资源。


  在脱贫攻坚战中,永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总指挥,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担任四大战区指挥长,各乡镇、帮扶单位由战区统一调度,明确作战阵地和任务。


  永新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周文湖介绍,永新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精准脱贫作战室,各作战室都要建立台账、制度上墙、挂图作战。同时,当地还借助网络平台建立战区、乡、村三级作战1000余个微信群,及时传达作战指令。


  为保障和提升战区作战能力,永新县组建了“攻坚团”“尖刀连”“督战队”三支铁军,分别负责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管理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并对脱贫攻坚不力行为进行追责问责。


  四大战区副总指挥、永新县县长孙劲涛介绍,通过这三支铁军,今年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3.7亿元、金融贷款8.9亿元,向238个行政村下派了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运用督查结果召回第一书记3人、约谈乡镇党委书记6人、处分党员干部25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脱贫,根本之策


  在脱贫攻坚战中,永新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农业方面,永新县重点围绕千垅万亩绿色蔬菜、千丝万缕种桑养蚕、千秋万代珍稀楠木、千村万户井冈蜜柚“四个千万”工程,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四大战区总指挥、永新县委书记肖兵说,目前永新县共成立各类合作社702个,发展“四个千万”工程富民产业25.6万亩,带动3075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永新县还将第二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效对接,通过送岗入户、送企进村、送服务到人,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全县务工就业扶贫的主战场。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肖兵说,当地工业园区已经吸纳了2000多名贫困户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600元。同时,当地还鼓励企业把“生产车间”搬到乡镇,把岗位培训送进村里,让企业和贫困户直接“对话”。


  地处井冈山脚下的永新县不仅是红色老区,也是绿色景区。在脱贫中,永新县充分挖掘红、绿资源,开展旅游扶贫。


  著名的龙源口大捷发生地龙源口镇,按照“全域规划、带状推进、核心旅游、产业主导、主题丰富”的思路,着力打造十里脱贫产业带,让村民实现“推窗见美、开门见富”的生活。


  聚焦难点,全面发力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为了不让贫困群众子女因贫辍学,永新县不断扩大教育扶贫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整套贫困生资助体系。


  “以上大学为例,我们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标准由每学年每人8000元提高到2万元。”永新县教体局局长王佐说。


  为了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永新县把安居扶贫与村庄整治、“农民上坡”、移民搬迁等有机结合起来,多途径提供安全住房。其中,针对少数特困户无能力建房问题,当地还实施“交钥匙”工程,让807户特困户圆了住房梦。


  为解决因病致贫这一顽疾,永新县不仅为贫困群众购买了商业补充保险,还率先推出“先不交费入院、后报销结算”服务,极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肖兵对半月谈记者说,打赢这场攻坚战,永新县有信心、也有决心,有战略、也有战术!


  医联体:“共享医生”走潇湘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医联体建设作为今年医改工作重点正在加速推进,年内将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作为医联体建设的探索先锋,湖南省致力于打造多形式的医联体,为基层医疗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一部手机,远程会诊


  去年以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在湖南省内率先建立移动医疗平台,上线临床医技科室53个,上线医生500余名,连接市县医院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余家。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APP,基层的医生发起申请,就能实现与省城大医院专家远程会诊。


  王女士是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居民,因病在该县人民医院骨科住院。因病情复杂,当地医生运用手机向“湘雅三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发起会诊申请,“新湘雅移动远程医疗平台”即刻分诊到骨科主任吴松教授。


  吴松教授通过手机登录,查阅患者住院病历、影像资料及检查结果,并通过在线视频,与对方医师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分析,对相关临床问题进行详细讨论。然后,给出会诊结论,在当地医院生成完整的会诊报告单,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湘雅三医院党委副书记吴希林介绍,目前,湘雅三医院建立了100余所市县及基层社区中心组成的医联体,覆盖范围包括湖南全省及广西、贵州等地的医院。湘雅三医院还建立了专家驻地服务、远程医疗、移动远程医疗“三位一体”的院间医疗帮扶新体系。


  医生跑起来,病人留下来


  据湖南省医改办常务副主任、湖南省卫计委副主任龙开超介绍,近年来,湖南省按照“一体两翼”的思路,将发展医疗联合体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两个抓手,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龙开超说,目前,湖南省已建立多种形式医联体194个,其中医疗集团7个,县域医疗共同体68个,专科联盟2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94个,覆盖10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


  湖南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李世忠说,湖南通过建设医疗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和横向流动,收到明显效果。湖南还建立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协作网,启动了湖南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试点建设。


  “医生跑、技术跑,病人不用跑。现在每两个星期就有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来桃江坐诊。在湖南省卫计委的指导下,湖南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公立医院医疗联盟,与百余家基层医院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帮助群众实现大病不出县。”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说。


  桃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罗健康说:“以前县医院不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这样的病例需要转院到益阳市或省城的大医院,有些患者的生命遗憾地终止在转院途中,现在县医院的医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能开展这样的手术了。”


  跨省医联体起航


  2017年7月19日,由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的跨区域专科医联体启动。作为湖南第一批启动的跨区域专科医联体,目前已吸引了全国20余省份的100多家医院加入。湘雅二医院党委宣传办主任王玉林说,根据医联体发展目标,湘雅二医院将着力搭建联盟内就医的绿色通道。


  湘雅二医院副院长黎志宏说,专科医联体名单里,不仅有众多基层医院的代表,还有许多三级医院代表,彼此形成优势互补。病人只要进入专科医联体,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优质的医疗资源“超市”,可以得到精准、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湘雅医院副院长雷光华介绍,目前,湘雅医院已和深圳盐田区人民政府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从整体上对医院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实现了区级医院跨越式发展。


  龙开超说:“在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这种合作模式可改变患者的整体流向,把常见病、多发病引导在基层解决,预留更多医疗资源给复杂手术、抢救、疑难杂症等患者,推进患者的合理分流。”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