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面试相关  >> 指导   
指导
面试热点:山路上的“背篼”干部
http://www.sdgwy.org       2012-06-04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2月8日,天刚朦朦亮,一群“背篼”背着沉重的日用品,从长顺县敦操乡出发,艰难地向20多公里外的麻山腹地——打召村打亚组走去。为抄近路,他们拉着藤蔓、攀着岩石、踏着稀泥,脚下,一步三滑,身上直冒热气。晨雾中,背篓上“为人民服务”几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一袋肥料累死一个壮汉,一包盐巴要走一天。”地处长顺、惠水、紫云、罗甸四县交界喀斯特地貌深处的长顺县敦操乡,至今还有17个村民组未通公路,最远的村民组到乡政府要走8个小时山路,最近的也要2个多小时路程,生活极不方便。寨里青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


  为方便深山里的群众,敦操乡帮扶干部王军、田海军、柏林等人每周一次主动当起了“背篼”,干起了搬运工的活。


  前一天,敦操乡赶场的时候,打召村村支书梁世吉给挂村帮扶干部捎来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列出打亚组村民需要购买的盐、洗衣粉、面条、酱油等生活物资。


  为帮村民节约每一分钱,王军等人一口气逛了七八家店铺和超市,货比三家,反复询问商品价格,买够群众列出的清单后,货物堆得几乎跟人一样高。


  为让其他同事少背点,干部每人都尽量把更多的东西往自己背篓里装,男队员背得多时达20多公斤。


  上午11点过,王军一行3人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才来到打亚组,由于背的东西多,走得急,两个队员肩膀磨出了血印,王军也出现了小腿抽筋现象。


  “老人家,这是你叫我帮你带的3把面条,一把4块钱,3把12块钱,如果你困难,下几次再把钱给我。”70高龄的梁吉林紧握着王军的手:“来,快到屋头喝杯水。”王军说:“不用了,我们还要送别家的。你腿脚不好,挑水也不方便,下次要哪样就跟我们说,我们帮你背。”


  在川洞组,71岁的老人柏行妹坐在路边冰冷的石头上已有两个多小时,她在等待一个人的出现。刚才乡干部梁东元给自己带来了1包洗衣粉和5包盐,一共是11.5元,当时因为没有零钱,只给了梁东元11元,还差0.5元,梁东元说没有就算了。抱着谢意,她找来零钱,守在村口,等梁东元送完别家东西返回时还钱。


  其实,在挂村帮扶开始时,干部们每次驻村入户都认真记好民情日记,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问题时顺便帮群众捎带小东西,后来群众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越来越多,干部们干脆买背包来背,一年下来每人都背烂了好几个包。于是,乡党委、乡政府干脆为每个挂村干部配发了一个结实、耐用、容量大的背篓,并在背篓上印上“为人民服务”字样,“背篼干部”由此产生。


  在敦操乡每个村口和群众经常取水的水窖旁都挂有《敦操乡为人民服务责任牌》,上面写着该村民组干部的联系电话,群众只需将购买清单列在牌子上,干部们准会帮他们背来所需物资。


  春节前,岜拨组农民罗金龙想叫干部帮助他运砖来起房子,村民都笑他异想天开,有人甚至跟他打赌说干部们绝对不会帮他。罗金龙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拨通了挂组干部梁勇的电话。乡党委得知情况后考虑到春节临近建房时间较紧,且岜拨组交通确实不便,于是帮助罗金龙找车把砖拉到路边,然后由罗金龙找人运砖回家,罗金龙实现了他的新房梦想。


  几天前,在打召村村口竹林边,一个20来岁的姑娘拦住了干部梁东元并打着苗语说:“我是打亚组的梁水妹,我刚刚打工回家,爸爸死了,妈妈3年前也不在了,我没有钱,家里粮食也没有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天以后,梁水妹家里来了一群特殊客人,敦操乡党委书记胡荣忠、乡干部梁东元等,他们为梁水妹带来了50公斤大米,10公斤糯米,10公斤猪肉,1桶菜油及棉被等物资。


  看到干部背着沉重的背篓在雨雪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梁水妹感动得热泪盈眶。


  川洞组的后山,是从敦操乡前往麻地组的必经之地。半山腰上有一片野黄果林,每到秋冬时节,金黄的野果挂满枝头。为给群众减少麻烦,“背篼”干部从来不在群众家吃一次饭,每次送东西回来,路过这里时大多已是下午的两三点钟了,渴了、饿了,他们就到路边摘野果吃。


  时间久了,寨里人掌握了干部下乡的规律,不论是上山拾柴,还是放牛经过,寨里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人会主动伸手去摘一个野果解馋。娃娃罗平说:“我平时很想吃果果,但爷爷奶奶都说要把它留给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他们帮我们办了很多大好事。”两年来,大家谁都没有去摘过一个果果。


  干部将群众的事当成了自家的事,如今谁家有什么困难干部都清清楚楚,甚至领低保、领救济粮、存钱等较私密的事,村民都交给干部帮助办理,因为他们是群众信得过的最亲最近的人。


  编后


  2月10日,本报开辟的“记者新春走基层”专栏将落下帷幕。


  自1月10日“记者新春走基层”专栏开栏以来,本报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积极响应,深入基层,聚焦一线,以大量直观图片和鲜活文字为特点,结合全省各地欢度春节的喜庆氛围,深入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快发展的创新实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以及基层党员干部、窗口服务行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截至今日,共发文稿70余篇,图片200多幅,向广大读者全面展示了新春期间,全省各条战线加快发展和各地群众欢乐幸福的喜人景象。


  “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我们正在全面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后,我们仍将进一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