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公务员面试的大部分职位在招考时候引入了材料分析题,材料题虽然在个别地方的省考中出现过,但是出现在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的形式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省考面试的材料题常常以给定一个材料为背景,然后针对这个材料来回答几道问题,国考面试当中也不乏有这种面试的形式。然而,山东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发现,国考面试的大部分职位材料却给的很“非模式化”,即前几道题是正常的面试题型,在试题的回答过程当中穿插了一个材料,让考生阅读材料,考官针对此材料出1到2个问题。
很多考生乍一接触材料题时会出现短期慌神现象,难以找寻材料与题目的联系,又急于求成,没有思索全面就开口答题,结果自然难以尽如人意。实际上,材料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考生有所准备,掌握答题方法,加以适度的训练,就能够征服材料题。下面山东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就来介绍解答材料题的三大策略。
(一)入情入境,人题合一
解答材料题目,尤其是类案例性材料题目,考生一定要深入题目,结合给定材料中设定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给定的任务。不要把自己置身题外,而是要把自己放入题目材料中所提供的情境中,就像法官断案一样,只有进入现场才能和相关人物有信息上的沟通,才能切中要害。
(二)认清角色,扮演得当
解答材料题目,必须做到认清角色,到位不缺位,得体不越位,牢牢树立权责意识,做好自己的工作,把给定角色扮演得得当、得体、得要领。
(三)寻找措施,圆满解决
材料中给定的故事冲突,即要解决的问题,经常以“你怎么办?”来考查。首先要分析问题有哪些,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解决矛盾,是材料题的宗旨所在。
从材料中提取对策、运用材料和相关知识思考加工,形成对策,可归结为四种方法:就材直取、转因成策、归纳整合、演绎成策。
1.就材直取
即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对策。材料是对策生成的源泉,有时材料中会直接谈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思路、办法等,而这些往往可以直接引用。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时事背景类材料题中。
2.转因成策
即将原因转化成对策,立足对原因的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破解思路或办法,即为对策。很多时候,原因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些会揭示问题原因的材料中,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因有果,措施得当。
3.归纳整合
归纳整合即归纳零散信息,把分散在材料中的对策信息梳理、整合,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对策,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有时会较为零散,甚至是潜藏在不同的材料中,此时就要善于挖掘,抓住不同材料反映问题的共同点,在比较合理与否、重要性大小及价值高低的基础上,选出备选对策项目,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内容合理、逻辑严密的对策。
4.演绎成策
把普遍适用的原则、方法、经验具体应用到某一领域的问题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当材料中的信息量不足,难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时,就需要启用背景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充分阐明了结构化面试五大题型的解题方略,在解答材料题时也可以拿来用。
在这三大策略中,入情入境是关键,角色意识是保证,解决问题是核心,三者缺一不可。掌握此三点,再有一双慧眼,能够透过材料看本质,方法运用得当,定能夺得高分。
下面,山东公务员考试网专家以2009年4月18日下午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背景材料: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日前开设“问政零距离”栏目,陆续邀请省委工作部门和省政府组成部门及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和省法院、省检察院的领导也将视情参加。“问政零距离”也是“省委常委系列高端访谈”活动的延续。
去年11月至1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等十位省委常委先后做客浙江在线,同网民进行在线访谈交流,听取网民意见。10场访谈交流专题页面访问量达3757万余人次,网民在线跟帖留言1万多条,在网民中得到了很好反响。
据此,浙江省委进一步听取意见,省两办日前发出了《浙江省委办公厅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领导干部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工作的意见》。按照意见要求,从2月12日起,浙江在线将继续邀请省领导、省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就党委政府重点关注、广大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访谈,使官员与民在线良性互动形成常态化。笔者闻罢,不禁为此举叫好!浙江官员与网民在线互动,表示了他们关注网络、愿与网民良性互动,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的意愿,也表明了他们已经把网络作为听取民意,决策参考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渠道,同时更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政治文明建设充满了勇气和信心。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至去年2月我国网民数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中国互联网更越来越凸现其表达民意和制造的优势,无论从社会的任一方面,都已成为一支阵容强大、举足轻重的力量。从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到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互联网都能以最快捷的速度形成声势。在线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一个重要的渠道。可以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本地的方略举措广而告之。同时,通过网络这一形式又聚集民意,问计于民。
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民意表达渠道,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的放大器,成为执政者“不可小觑、更不可不察”的领域。可喜的是,浙江官员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付诸了实际行动,使网络这一平台成为官员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世界大势,滚滚向前。对话方式的改变,民主方式的改变,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浙江省诸多官员上网与网民直接对话,开展“问政零距离”,并形成常态化,表明的是一种紧跟形势、与时俱增的开放和自信的态度,体现出的是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新的领导模式。是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及时整合各社会阶层好建议的有效途径。
我们期盼有更多的各级政府官员都能亲近网络,尊敬网民与网民良性互动,倾听民意,会聚民智,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成为“有网络多好”的网络资源的自觉利用者,成为网络信息时代营造开放政府、民主政府、和谐社会的弄潮儿!
问题和参考答案
1.省例规定领导干部要定期上网与网民交流,请问你对这种工作方法的看法。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的政策理解类题目。题目的背景是近段时间比较流行的网上政务。在回答时,考生只要能够围绕网上政务从原因、积极意义和优化对策角度去谈即可。
【参考答案】
【意义】 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纷纷通过上网来了解民情、联系群众、发扬民主、推动工作,表明领导干部更愿意听真话、查实情,体现了其亲民、自信、开放的执政风格。
【原因分析】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积极意义】 领导干部网上问政是对网络民意的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便于领导干部更直接听取群众对政府的真实看法和建议,更有利于我们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便于群众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了解我们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体现了我党在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拔高升华】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把我们建设“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贯彻到实处。
2.如果在本单位的门户网站上组织一次与网民交流活动,你将如何操作?
【试题分析】 此题为计划组织协调类试题。题中要求是在网站上组织网民交流活动,所以考生可按照交流活动组织的程序和步骤作答,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参考答案】
【意义】 在本单位网站上组织与网民的交流活动有利于了解民意,有利于我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对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实践,我一定会认真组织好这次网上交流活动。
【准备】 1.首先根据领导工作安排和网民上网习惯确定网上交流活动的时间以及活动主题;2.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准备好相关的文字材料、电脑、在单位安排好活动所需房间等;3.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参加网上交流活动的政府工作人员;4.通过各种渠道做好这次活动的宣传工作,包括电视、网络、电台、报纸等媒体,保证群众能够了解到这次活动的时间、目的、意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群众充分交流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总结】 网上交流之后把网友所关心的问题做好记录和整理,把群众所关心、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做好后续的处理,在我们的职权范围内尽力解决,其余的问题交给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最后总结此次活动,吸取经验教训,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上报给领导。
3.假设在网络交流中,网民出现了两派针锋相对的观点,你怎么处理?
【试题分析】 本题是情景应变类中的事件压力类试题,意在通过“阐述”的形式,考查考生面对压力事件的抗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
【表态】 在网络交流中出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是很好的现象,有利于让观点讨论得更彻底,但我也要维持好秩序,不让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脱离讨论的主题。
【紧急处理】 首先我要控制事态的发展,了解两方争论的焦点,保持中立态度,劝解争论两方保持克制,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讨论,但是不要发展为其他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形式,保证讨论能够在“就事论事”的状态下进行。
【后续处理】 然后,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及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做好记录,整理成相应的文字材料汇报给主管领导,协助领导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予以解决。
【反思总结】 最后,在今后的网络交流中要做好事前的宣传工作,让群众都能够了解网络交流是政府问政,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正常的沟通讨论有助于事件的解决,尽量减少无谓的争执,同时也欢迎群众积极参与我们的网上交流活动。